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两百二十八章 别人家的孩子 (大章求追定)

    当日,在上京临潢府的元和殿。

    无论是契丹人还是汉人、奚人甚至渤海人,都被南朝的条件惊到了。

    岁币交子化,神话一样,就变成了三百万贯铜钱?

    所有人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疑问。

    “会不会是南朝人在企图骗我们?”

    马上,这个猜测就被人推翻了。

    “他们敢吗?”

    是啊,南朝敢吗?

    不敢的,至少到现在为止,南朝不敢!

    所以,南朝图什么?

    就算是他们的皇帝年纪小不懂事,大臣难道也都傻了?

    所有大臣,乱哄哄的议论起来。

    耶律洪基看着,终于忍不住咳嗦一声。

    所有人立刻安静下来,毕竟,耶律洪基已经在位三十年了。

    虽然中间经历了耶律重元、耶律乙辛之乱。

    但三十年的天子,威权早已深入人心——大部分大臣,在他即位的时候,无论南面官还是北面官,都还未曾踏入仕途,甚至只是一个孩子。

    “不管南朝想耍什么花样!”耶律洪基看向所有人:“都答应下来!”

    “朕才不管他们的想法!”

    “朕只要钱!”

    “撒懒……”耶律洪基看向耶律迪烈:“拟旨给耶律琚、王师儒,南朝条件只要不过分,就全部答应……”

    “南朝人印交子也好,印其他什么东西也罢……”

    “大辽只要有三百万贯可以花费的铜钱,就统统答应……下月朕天安节,南使来朝,便将一切定下!”

    “明年起,依新约行事!”

    耶律迪烈出列拜道:“臣遵旨!”

    耶律洪基于是看向那些一个个看着他,如同饿狼般的北面贵族们,他知道,若真能有每年三百万贯的铜钱可用。

    那么,这笔钱恐怕就将成为他,甚至是太孙延禧将来最大的臂助。

    因为钱,可以换来忠诚!

    耶律迪烈,却想起了一个事情,他问道:“陛下,倘若南朝请求我朝对西虏施压,甚至一起出兵?”

    耶律洪基大笑起来:“每年三百万贯……”

    “南朝真肯给的话,为何不帮他一把?”

    南朝只要保证一年三百万贯的孝敬,大辽有的是炮灰可以派去威慑西虏。

    正好,草原上的阻卜人,最近似乎数量有点多。

    其他契丹北面贵族和奚族的贵族们,也都纷纷点头。

    一年三百万贯的进账确实足够买大辽友情帮忙牵制一下西虏,甚至帮忙打一仗了。

    耶律洪基的弟弟耶律和鲁瀚更是拍案而起:“若南朝真给了三百万贯,臣弟请愿亲将先帝宫帐军至西京大同府,威慑西虏,迫其臣服!”

    延庆宫,就是契丹语中的窝笃盪斡鲁朵,意为:孳息宫,乃是兴宗的翰鲁朵,也就是宫帐军。

    宫帐军是辽国特色,每一代辽国天子、临朝太后,都有自己的宫帐军。

    其实是大唐的禁卫军翻版。

    只不过辽人吸取了大唐禁卫军即位法的教训,每一代皇帝、太后掌权后都会建立属于自己的翰鲁朵。

    皇帝、太后去世后,他们的翰鲁朵就成为守卫帝陵的军队,以及下一代天子关键时刻的底牌。

    按照契丹人的传统,最小的儿子,继承宫帐。

    自然,延庆宫是耶律和鲁瀚及其子孙的财产。

    而先帝两次兵败贺兰山,素来被耶律和鲁瀚视为奇耻大辱!

    只是……

    耶律洪基看了一眼自己的弟弟,说道:“阿撵不必激动……”

    “朕会命撒懒将兵去大同府……”

    耶律重元、耶律乙辛之乱后,耶律洪基对宗室的信任从盲信,变成了现在的猜忌。

    怎么可能给耶律和鲁瀚机会?

    但,耶律和鲁瀚手中的延庆宫宫帐军,却是他必须拉拢的力量。

    所以,耶律洪基安抚道:“阿撵且安心,若果然要用兵西虏,朕将以阿撵为先锋……”

    “若可破西虏,元昊、凉祚之棺,可由阿撵掘之,也可由阿撵将他们的首级带去庆陵,祭奠于父皇陵前,告慰皇考神灵!”

    耶律和鲁瀚听到这里,才终于拜道:“多谢陛下!”

    他知道,耶律洪基只是在骗他而已。

    耶律洪基根本不可能出兵的。

    派耶律迪烈去吓唬一下西虏,就算应付了事。

    ……

    元丰八年八月壬午朔(初一)。

    在吕公著和张方平的直接干涉下,经筵官们终于将相关的书目确定下来。

    初步拟定,是以儒家经典《礼记》以及从李觏的《皇佑续稿》、《皇佑后集》之中挑选出来的文稿十一卷,定为御书书目,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讲邓润甫,为其名之《盱江先生集》。

    《礼记》以范纯仁、吕大防主讲,程颐、吕希哲辅讲,苏辙、范百禄次讲。

    《盱江先生集》以邓润甫主讲,范纯仁、吕大防辅讲,程颐、范百禄次讲。

    程颐、苏辙、吕希哲、范百禄等经筵官,则被两宫授命,整理仁庙庆历至嘉佑时代的言行、法令,定为《元祐御书》,命在明年春二月之前敬呈御前,以备天子读书——这是吕公著的提议,而吕公著则是接受了来自陈州的司马光的建议。

    忙完了这些事情后,两宫就拿着定好的《盱江先生集》,到了福宁殿。

    赵煦这个时候,正好在御花园里看书。

    见了两宫和两宫身后的内臣们手上捧着的书册,赵煦心知肚明是个什么情况。

    于是,小跑到了那些内臣面前围着他们转了一圈,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这下儿就有书看了!”

    两宫都微笑起来,向太后更是无比欣慰,也无比心疼——这孩子太懂事,太好学了!

    ……

    兴庆府。

    来自汴京的奏报,终于送到了兴庆府的西夏皇宫中。

    西夏梁太后的身体,在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不适,已经不能再正常处置国政了。

    国相梁乙逋,开始全面掌权。

    秉常完全是靠着仁多家的全力支持,才能在这宫廷中有着自由活动的空间。

    所以,当秉常知道,汴京的使者发回报告,赶到皇宫的前殿时,大臣们都已经从殿中次第离开。

    只有国相梁乙逋,站在宫殿前,等候着他。

    “国相……”秉常怒气冲冲的质问:“使者回报这么大的事情,为何不等朕来就做了决定?”

    梁乙逋笑了:“兀卒做的了决定吗?”

    秉常看着梁乙逋,咬着牙齿道:“朕为何做不了?”

    “很好!”梁乙逋将那封奏报丢到了秉常面前:“那么兀卒乾坤独断吧!”

    说完,他就带着梁家的亲卫武士直接从秉常身边走过。

    气的秉常颤抖着手,指着自己的表哥兼大舅子:“跋扈……跋扈权臣!”

    可奈何,他对梁乙逋完全没有办法!

    梁乙逋和他那个死去的父亲梁乙埋,吸取了当年没藏家覆灭的教训。

    大肆蓄养死士,笼络宫中禁卫。

    这皇宫上下,几乎都是梁家的人。

    秉常若非现在身边随时跟着一支仁多家的禁卫,便是在这个宫里面,也没有自由活动的可能。

    梁乙逋回过头,看着秉常,叹了口气,道:“兀卒,若无臣父子,大白高国早就灭亡了!”

    “臣和臣先父,为了大白高国,流血又流泪,兀卒缘何如此猜忌?”

    “难道要逼臣效司马昭之事?”

    这是事实!

    大白高国,能维持到今天还不倒,全靠了他爹梁乙埋和他的苦心维持。

    不然早就四分五裂了!

    说完,梁乙逋拂袖而去。

    脑海中,却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方才殿上议论的时候,一个忠于他的贵族,悄悄的和他说的话——南蛮的条件,倒也不是不能答允……

    只消南朝册封国相为夏国王……

    那个人的话,自然是被梁乙逋立刻打断。

    但是,现在,却又如魔咒般在梁乙逋脑子里回荡。

    当然,梁乙逋知道,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