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五百一十一章 战胜恐惧最好的办法是……(新年快乐)

    贾种民的任命流程,走的很快。

    不过三天,正式的任命敕书,就走完了东西两府的全部流程,并送到了入内内侍省。

    旋即,入内内侍省当值的押班刘有方,便指派了一个小黄毛,前去宣读诏书。

    贾种民,得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马上任。

    整个过程无比丝毫,御史台甚至都没有反应过来。

    啪的一声,贾种民这个‘奸邪小人’,就已经混进了天子亲预的‘提举汴京内外厢道路公事’,成为了‘录事街道’。

    程颐、苏辙、孙觉这样的清流,在反应过来后,都有些恶心,却也无可奈何。

    因为这符合祖制。

    大小相制,异论相搅!

    而经筵官群体里,那些政治嗅觉比较灵敏的人,甚至开始做准备了。

    准备着未来,经筵官群体里,被塞一两个新党大臣。

    原因很简单。

    现在,集英殿里主讲、次讲和辅讲的经筵官们,在邓润甫被拜执政后,就已经没有了可堪主讲的新党大臣了——执政,自当忙于国事。

    集英殿讲经,一個月能去一次就不错了。

    于是,集英殿上,旧党大臣完成了清一色。

    这根本不符合大宋祖制。

    没有任何势力,可以在皇帝身边做到清一色。

    所以,掺沙子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也是朝野都默认的事情。

    不这么做的话,反而不正常,还得小心将来被拉清单——赵官家们的心脏,从来敏感且多疑。

    一件小事情,都可能被他们无限放大。

    典型的例子,就是真庙签完澶渊之盟,得意洋洋,对寇莱公(寇准)也一度非常信任。

    然而,奸相王钦若,却在这个时候瞅准时机说了一句话:官家,您听说过‘孤注一掷’吗?

    寇莱公在澶州做下的功业,就被这么一句轻飘飘的话,完全抵消!

    甚至,从此备受猜忌!

    这就是赵官家!

    而且,不是一代人如此,应该是代代如此!

    哪怕是那位以‘仁厚’闻名的仁庙,也是如此。

    不信,可以去翻翻国史。

    看看赵官家们,是不是都是如此?

    当今会例外吗?

    或许吧!

    但有人敢赌吗?

    敢拿着自己的全部身家和子孙后代的前程来赌这位官家会‘异于祖宗’吗?

    赌输了,可是有可能去岭南吃荔枝,甚至和寇莱公一样去崖州钓鱼。

    嘴上说几句官家圣明、天子仁厚,颂扬一下德政,自然没有问题。

    可真的轮到自己身上,轮到自己来押宝的时候。

    几个人能有信心?

    我家里可是真的有一头牛!

    在这样的朝堂气氛下,时光匆匆而逝。

    元祐元年五月很快就走到尽头,季夏六月,眨眼而至。

    六月丁亥(初一)。

    陕西送来了西夏国书。

    国书入京后,第一时间,就誊抄了三份,其中一份送到了赵煦手中。

    赵煦在这封国书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春约讹啰聿。

    春约,是西夏官名,也可以被称作:创佑。

    都是音译过来的称呼。

    是西夏第二任国主那个被大宋大顺城守将一箭射中,因为箭伤感染而死的西夏英主李谅祚,也就是所谓的夏毅宗改制时,所推出来的蕃官官名。

    属于西夏重臣,地位大抵和大宋的六部侍郎相当。

    而这位出现在国书上的春约讹啰聿,在赵煦上上辈子的少年时光中,曾经是为数不多,让他没有忍住,当殿震怒、呵斥的人。

    要知道!

    上上辈子的赵煦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的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

    蔡确被贬,他默不作声。

    章惇被责,他只是静静的看着。

    即使吕惠卿被苏轼羞辱,他也装作不知道。

    而,这个讹啰聿入朝的那一天,他没有忍住,当着朝野大臣和那位太皇太后的面前,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怒目而视。

    所以,尽管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了。

    但赵煦却一直记得清清楚楚。

    这是刻骨铭心的事情。

    如今,再次看到这个熟悉的名字。

    赵煦的心神,恍惚了一下,忍不住回忆起了上上辈子那个噩梦。

    他的心神,仿佛回到了那个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而他只能看着大臣屁股,端坐在御座上,像个木偶一样的时代。

    他那时候,比现在瘦很多,身体也不太好。

    他记得,那天上朝前,他还咳喘了好久。

    但,这个冷冰冰的宫廷之中,没有人关心他。

    所以,他只能自己强忍着身体的不适,被老宗元裹胁着出现在了崇政殿上。

    当时的很多细节,如今都已经模糊了。

    他只记得,他端坐在坐褥上。

    西夏使臣们鱼贯而入,在崇政殿上,大谈特谈着什么大宋毁约、失约的种种,将党项人打扮成了白莲花,清清白白。

    这些,赵煦听着,都没有反应。

    因为他心不在朝堂上,他也知道,自己无能为力。

    直到赵煦听到了一句话。

    那个在站在朝堂上,洋洋洒洒的长篇大幅的指责着大宋的党项人说出了一句话。

    “大宋神宗自知错矣!”

    一个党项人,站在大宋的朝堂上,对着大宋天子和大宋太皇太后,侃侃而谈着什么西夏白莲花,西夏无过错,错全在大宋。

    满朝朱紫,无一人反驳。

    于是,党项人得寸进尺,骑到了大宋的脑袋上。

    竟口出狂言——大宋神宗自知错矣!

    要知道——西夏,只是大宋藩国啊。

    至少名义上如此,谁给他的胆子——直呼上国先帝庙号,至少也得加上尊号吧?!

    他敢在上京城里,对着辽主说:大辽兴宗如何如何吗?

    其次,谁给他的胆子,让他在殿上宣称——大宋神宗自知错矣?

    赵煦记得很清楚的。

    当时,他气的发抖,立刻就站起身来,勃然大怒。

    他指着那个党项人。

    那个叫讹啰聿的春约官,他面色涨红,怒发冲冠。

    但殿上的文臣,却都只是跪下来。

    自古,主辱臣死。

    党项人当殿侮辱、诽谤他们的君父。

    他们只是跪下来。

    帷幕之中的太皇太后不发一言。

    满殿的武臣,也都没有人站出来,声援赵煦。

    最后,在寂静中,在死寂中。

    太皇太后身边的张茂则走到了赵煦面前。

    赵煦记得很清楚,当时张茂则表面上很温和的对他说道:“官家息怒!”

    然后努了努嘴,与在赵煦身边的内侍省押班陈衍说道:“且与押班理会!”

    陈衍便带着人,将赵煦强行带离了崇政殿。

    也是因为这个事情,后来,赵煦病的那么重,陈衍、张茂则都无动于衷,眼睁睁的看着。

    直到程颐发现,在经筵上捅破了这个篓子,捅到了朝堂上。

    用他自己的政治前途,给赵煦换来了医药。

    也是这些事情,让赵煦明白了。

    只要太皇太后活着,他就永无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