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4章 差点节外生枝

    初三最后一个学期,俞敏班上来了个插班生,名叫陈伶俐。

    陈伶俐是上一届初中毕业生,没考上高中,也没考上中专。这个学期复读初三,想继续考学。

    陈伶俐的家庭情况,比俞敏还糟糕。

    由于家中兄弟姐妹多,陈伶俐从小被过继给了没有孩子的养父母。后来养父母中年得子,接连生了一儿一女。

    陈伶俐成了多余的人,免不了经常遭受养父母白眼和虐待。并且坚决反对陈伶俐复读。

    陈伶俐也像俞敏一样,是自作主张跑到学校报的名。养父母不肯接济生活费。陈伶俐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很苦。

    为了考学,咬牙坚持着。

    说起来,陈伶俐算侥幸的一个学生。因为有传言,说明年的政策,不允许复读初三的学生报考中专学校,也不能考高中了。

    这次,也许是陈伶俐的唯一一次机会了。

    陈伶俐心里明白,即便考上了高中,也没有出路。养父母不肯供,亲生父母供不起。

    只有考中专,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相似的家庭环境,惺惺相惜的心态,使俞敏和陈伶俐处成了闺蜜。两人形影不离,相互鼓励,相互接济,相互督促。

    说实在的,一开始,什么也不懂的俞敏,没有陈伶俐那样的理想和抱负。俞敏只隐隐约约觉得,没文化,一辈子就只有受穷的命。

    比如自己的母亲黄翠兰,一辈子没跨过学堂门。

    出个门,赶个集,两眼一抹黑。斗大的字也不认识一个。在集市上卖个菜,不会算数,遭人少算。名副其实的纯文盲。

    一旦初中毕业,要如何奔出去,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俞敏不知道。心里一团浆糊。

    肯定还是要回到那个乌烟瘴气的家,成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吧。

    然后媒婆给找个人家,嫁出去。生娃、带娃、做饭、做家务,围着锅台转。同时也要下地干活。

    想想就气馁。

    得知陈伶俐的理想后,俞敏这才豁然开朗。也有了自己的目标,考中专!考出去!

    因为,俞敏心里也很清楚,如果是考上高中,一定和陈伶俐一样的下场。

    继父供不起,家里绝不会支持。只有考上中专,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只要考上中专,将来一定有一份铁饭碗的工作,有稳定的工资。

    俞敏本来就成绩好,这下更加发奋苦读,门门学科名列前茅。

    俞敏借鉴陈伶俐的想法,第一志愿,填报了中专学校;第二志愿,填写了Z县一中。冥冥中,俞敏成了陈伶俐的竞争对手。

    但当时,两人心里都没有意识到。

    中考很快结束,俞敏初中毕业了。回到家里,度日如年。

    天天等,日日盼,焦急盼望能有录取通知书之类的好消息传来。

    那段等待的日子,很煎熬。紧张得俞敏晚上天天做梦。

    上半夜,梦见自己如愿以偿,等到了录取通知书。但是继父周富贵,却堵着房门,不让俞敏去上学。还把录取通知书给撕得稀烂。

    俞敏在梦里,哭的特别伤心,把自己给哭醒了。

    下半夜,俞敏又梦见死去的父亲,血肉模糊的脸。并多次重现出殡时惊险的一幕。

    俞敏梦见上坡时,棺材散架了。抬丧的村民,吓得四处逃散。俞敏也被吓醒。醒过来时,满身的汗水。

    好不容易,熬到七月下旬的一天。

    姨妈黄翠英,手里扬着一份录取通知书,眉开眼笑地,从三十米开外的石板路上,朝着俞敏家,一路小跑上来。

    姨妈边跑边喊:“俞敏!恭喜你!你考上中专了!”

    原来,因外婆家离学校近,学校将通知书寄到了外婆家。

    一听喊声,全家人围了过来。黄翠英将通知书递给激动不已的俞敏。

    俞敏哆嗦着双手,拆开信封,一看!果真被录取了,被财会学校录取了。

    这是一所中专学校,脱产三年制。财政发生活补贴,毕业发中专文凭,包分配工作。

    这些信息,是当初填写志愿时,班主任刘老师,告诉俞敏的。

    俞敏喜极而泣。可是,却没有陈伶俐的任何消息。

    那时候,农村没有电话,交通也很不方便。虽然只是隔壁乡,陈伶俐家在深山老林里面,俞敏从来没去过。

    就这样,两个要好的闺蜜,失去了联系。

    校长带俞敏到县教育局,参加体检面试那天,俞敏问:“陈伶俐考上了吗?”

    校长回答:“没考上,只你一个。”

    俞敏又问:“高中呢?”

    校长说:“也没考上。”

    完了,陈伶俐完了,没出路了。也许是自己害了陈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