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72章 翻手之间

    “这雪倒是下的有些大了……”

    寒冬腊月,北边的朱高煦还在过着抱着媳妇热炕头日子的时候,南边南京城却有一支数千骑兵的人马往西北而去。

    站在城墙上,一身普通常服的朱元璋站在江东门上,感叹着今年的风雪。

    那离去的队伍,是由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率领的殿前河州卫三千骑兵。

    他们此去,是为了检阅西北防务,同时备边练兵。

    之所以朱元璋会派殿前河州卫骑兵随从他们而去,也是因为他收到了一条在他看来十分重要的情报。

    那就是东察合台汗国的黑的儿火者汗,确实派出了自己的长子前往撒马尔罕,为的便是与帖木儿商讨联姻一事。

    这条消息对于朱元璋来说,不算什么好消息。

    “老了……”

    朱元璋呢喃着,他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进入今年冬季以来,他的脑子也没有几年前那么灵活了,身体也逐渐不听使唤,好像慢一拍似的。

    “西边的胡兵,真的会来吗。”

    他转身往城墙下走去,身后跟着身穿常服的朱允熥。

    爷孙二人步行下了城墙,上了马车。

    路上朱元璋一直在想这个问题,那就是帖木儿是不是真的要入侵大明。

    他过往几十年的经验告诉他不可能,比起入侵大明,帖木儿更像是垂涎东察合台汗国,假道伐虢。

    这帖木儿的心思,黑的儿火者汗不应该看不出来。

    不过,哪怕帖木儿是打着假道伐虢的心思,这也足以对日后的大明造成威胁。

    “得派人去提点一下那黑的儿火者。”朱元璋这般想着,坐下的马车也往紫禁城驶去。

    半个时辰过去,他回到了紫禁城,而朱允熥也在东宫门口下了车,朱元璋自己则是回乾清宫换回了皇帝的常服。

    收拾完自己,他一如既往的去参加了午朝,而武英殿的事情,他已经全权交给了朱允炆。

    眼下的他不太确定,自己的脑筋会不会出错,会不会做出什么不好的安排。

    因此所有的奏疏,他都让朱允炆、朱济熺与朱高炽三人处理。

    只有他们处理完,朱元璋才会在晚上时挑灯翻阅奏疏,反复衡量每一本奏疏发出的每一条内容,直到他确定可以,才会将所有奏疏下发。

    这样的生活,他已经有些疲惫厌烦了……

    不过他所厌烦的东西,却是别人梦寐以求的,尤其是朱允炆。

    【腊月癸丑,肇庆府泷水县猺蛮李敬宗等作乱,李敬宗率其党四百余人袭神电卫,神电卫指挥郭昂战死,广东都指挥使司发兵讨之】

    武英殿里,感受着殿内的温暖,朱允炆的内心也十分火热,足以将南京城的积雪都融化。

    他已经入主武英殿三个月了,这三个月时间里,任何事情都经过他的手,尽管还需要自家皇爷爷点头,但不管怎么说,现在的他都更像一个皇帝了。

    正因如此,瞧着手中这份兵败的奏疏,朱允炆才会面露不喜,面对眼前带来奏疏的都督府官员,朱允炆将奏疏丢到了桌上。

    “啪……”

    奏疏落在桌上的声音,引起了为朱允炆充当助手的朱济熺、朱高炽关注。

    他们还在好奇朱允炆为什么生气,朱允炆就冷声对眼前的都督府官员质问道:

    “四百贼寇,就袭杀了四千人的神电卫,这到底是贼寇骁勇,还是神电卫武备松弛?”

    “回太孙……”那官员跪在地上作揖道:“神电卫八屯二战,仅有八百兵卒,且当时有四百人出海搜捕倭寇,这才致使神电卫被袭。”

    “那搜捕到倭寇了吗?”朱允炆略微抬着下巴询问,那官员却支吾着说不出话,显然是没有搜捕到。

    “两广的倭寇,我记得不错的话,都被杨文率舟师驱至南洋了吧?”

    “这倭寇都被驱离了,为何你们还在搜捕倭寇?”

    朱允炆步步紧逼,那官员无奈只能以头叩地:“请太孙恕罪……”

    他好似一直在等这话,因此一见官员如此,朱允炆也不再说什么,而是摆手:

    “罢了,许是你们懈怠了,诏令杨文平叛结束后巡视两广都司,节制其兵马剿贼,此外督练两广各卫兵马,不得耽搁。”

    “臣领命……”见朱允炆不再追究,那官员也松了一口气,起身后作揖缓缓退下。

    待他彻底消失不见,朱允炆这才拿起下一份奏疏。

    这份奏疏,是杨文送上来的奏疏,内容是对南丹、奉议、庆远三地改土归流和平叛的详细书写。

    杨文平倭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了,自去年六月他平定了两广最后一处倭岛后,沿海倭寇便纷纷逃窜南洋。

    杨文没了事情做,恰逢奉议三地土司不奉朝廷,朱元璋便发广西都司并护卫官军三万九千人归其节制,从征奉议等处蛮寇。

    当地人闻杨文率军抵达奉议,纷纷逃入山林,据险自固。

    杨文率大军主力进攻奉议,并将其平定。

    与此同时,广西都康、向武、南丹等地也相继爆发叛乱。

    朱元璋又派遣杨文出征,得到调令的杨文也没有耽搁,当即率兵平叛。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征战,广西蛮寇叛乱基本平定。

    似乎是为了锻炼他,朱元璋在他平定叛乱之后,又让他在当地主持改土归流,设置南丹、奉议、庆远三卫。

    眼下距离杨文进行三卫改土归流已经过去一年,取得的成效也显而易见。

    这份奏疏,便是杨文对军中有功之将的报功。

    对此,朱允炆也是认真翻阅,不过在其中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东海水师百户官杨展……”

    朱允炆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但他也没有多想,提笔便朱批同意,将奏疏发回都督府,让都督府评功擢升。

    不过这次的擢升,也让朱允炆想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关于吉林城的擢升,自家皇爷爷似乎一直没有做决定。

    “……”朱允炆沉默片刻,随后才对朱高炽开口笑道:“高炽,吉林卫与沈阳中卫左军千户在吉林城立下的功劳,皇爷爷擢升了吗?”

    “未曾……”朱高炽下意识回答,但很快就察觉到了不妙。

    在武英殿学习两年半的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生手,朱允炆只是随口一问,他便猜到了朱允炆想说什么。

    他想开口接上刚才的话,可不等他开口,朱允炆便对身边的武英殿班值太监道:“去都督府取擢升的奏疏来。”

    “奴婢领命……”班值太监作揖回礼,随后离去。

    在他离去的期间,朱高炽心里忐忑,直到半个时辰后脚步声再次传来,他才紧张的看向了殿门口。

    他望着那班值太监拿着都督府的评功奏疏走到朱允炆面前,并亲眼看着这奏疏被朱允炆接过翻开。

    “张纯…林粟…王义…傅让……”

    朱允炆由上到下的将这些人在吉林之战中的功劳阅览,又看了一眼左军都督府给出的擢升。

    正三品指挥使的傅让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正面战场,但依旧获得了部分功劳,左军都督府给出的意见,是将他从正三品的卫指挥使,擢升为从二品的都指挥同知。

    至于张纯与林粟,则是建议擢升为正三品的卫指挥使,王义擢升为卫指挥佥事。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中下层军官的名字,基本都提了一级。

    望着这些名字,朱允炆真想将他们都调往‘更需要’他们的地方。

    想到这里,朱允炆拿起朱笔,在那一个个擢升的官职前面加上了地名。

    【张纯,神电卫指挥使】

    【林粟,开平右卫指挥使】

    【王义……】

    朱允炆停顿了笔锋,似乎是觉得自己将朱高煦麾下的这些将领调得太远,意图太过明显,因此思虑过后才写到……

    【王义,吉林卫指挥使】

    【孟章,吉林卫指挥佥事】

    【傅让,辽东都司都指挥佥事】

    【刘……】

    他一笔笔写下这次获功人的擢升地点,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被调到了西北与西南,还有三分之一被调往北平和辽东、大宁、山西等距离吉林不是太远的地方。

    最后的三分之一,朱允炆倒是大发慈悲的留给了朱高煦。

    看着由自己完成的杰作,朱允炆嘴角一挑:

    “高煦啊高煦…你可比三叔容易对付多了。”

    这么想着,朱允炆将奏疏递回给了班值太监,和睦道:“便如此下发吧,高煦身边的猛将太多了,恰好去岁战死不少武官,可以让他们卫国戍边。”

    朱允炆的笑容,对于朱高炽来说显得格外刺眼,但他却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他亲眼看着那份奏疏被发出,最后自己还得向朱允炆作揖回礼,随后返回自己的位置上坐下,为他理政出谋划策。

    这一刻他算是知道,自家老二为什么不对这位太孙抱有期待了。

    即便他不曾得罪过这位太孙,并且为他献上许多益策,但终究逃不过被针对的下场。

    “高煦如此,那我呢……”

    朱高炽扪心自问,但却没有答案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