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427章 三征蒙古

    “狗崽子!”

    四月末,随着夏季到来,漠北西部的戈壁也泛起了微微的绿意。

    当然,在这片土地上,更多的感觉是一片苍茫。

    戈壁上,叫骂与马蹄声回响,时不时还有车轮碾过戈壁的声音。

    “这个阿力台,居然开始做汉人的狗了!”

    几名身材魁梧的瓦剌贵族在马背上叫骂,与他们相比,身后的大部分士兵虽然也骑着马,但却身材十分瘦弱。

    马哈木、太平、把秃孛……这是漠西草原上实力最为强大的三大部首领。

    瓦剌是汉人对他们的称呼,实际上的他们并不觉得众人是一个族群,三个部落都各自为政,只有遭遇威胁时才会团结在一起,正如眼下。

    坐在马背上,马哈木与太平、把秃孛并行,身后跟着的是十三岁的马哈木之子脱欢,以及被囚禁三年的自称蒙古大汗,本雅失里。

    “还好,鬼力赤已经被灭,汉人应该还不知道这条消息,我们可以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太平长相普通,并不算威武,不过现在他口中的话却很威武。

    从年初得知朱棣筹备北征开始,马哈木与太平、把秃孛便团结在了一起,并趁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南下,奇袭杀死了只有万余部众的鬼力赤,收编了他的部众。

    如今的他们,正是在率领那万余部众和三万大军北归杭爱山的路上。

    “现在已经是四月末,按照朱棣之前收拾阿鲁台的时间,他差不多五月中就能抵达海喇儿。”

    “现在北边传来消息,阿力台就像一条疯狗一样,充当朱棣的马前卒,不停的搜寻我们的踪迹。”

    马哈木对太平、把秃孛说着局势,同时瞥了一眼本雅失里。

    太平闻言,不在意的说道:“这次灭了鬼力赤,下次我们就能直捣甘、肃二镇了。”

    “没错!”把秃孛也补充道:“没有必要和他交手,反正从海喇儿到我们三部的驻牧地,最起码有两千多里,我不相信朱棣能打过来。”

    两千余里路,对于熟悉汉人补给手段的三人来说,他们十分清楚朱棣要逾越这么远的距离进行远征代表着什么。

    如果朱棣和上次一样出动三万骑兵,那他这次起码需要四十万民夫,十万辅兵。

    更何况,海喇儿那地方根本种不好粮食,即便能种,也没办法种植大片粮食。

    按照他们收留的鞑靼部蒙古人所讲述,朱棣仅上次出兵打到北山壑,就整整调动了十余万人。

    尽管有传闻说大明在女真的地方种植了水稻,可以从女真之地的渤海一带运粮北上,但那里比全宁卫来说,顶多推进了几百里罢了。

    这几百里路,能不能支持明军打过忽兰忽失温都成问题。

    因此,这次的战事,太平和把秃孛所想的都是尽量回避,将战场摆到日后的陕西行都司去。

    “我也是这样的想法,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得先解决阿力台,起码要重创他,不然继续留着他,他会成为朱棣的猎犬,将我们的踪迹全都告诉给朱棣。”

    马哈木没有了与明军在忽兰忽失温交战的想法,这是因为局势变了。

    马哈木虽然狂妄,但脑子却没有太大问题。

    现在的他手里有本雅失里,并且还灭亡了鬼力赤,受降了鞑靼部溃逃的许多小部落,整体实力大涨。

    按理来说,他确实可以和明军碰一碰,但问题在于他已经从鞑靼部溃逃的蒙古人口中知道了明军火器的厉害。

    因此,现在的他是想打又不敢打,十分担心一战不能功成,便会被身后群狼啃食。

    此外,他也十分怀疑那些东蒙古人的话,毕竟在他印象里,火器的威力并没有那么大。

    “听说西边的沙哈鲁稳定了部落,我们少了个机会。”

    沙哈鲁登基已经过去好几年,不过现在的马哈木他们才得到消息,这让本雅失里心中轻嗤。

    就这点情报能力,他们能打赢明军才奇怪。

    想到这里,本雅失里都不免担心起了自己,很担心马哈木会因为战事不利而把自己交出去。

    当然,活着交出去还好,毕竟他元裔的身份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旗帜。

    可马哈木并不蠢,如果把自己活着交出去,那天知道朱棣会不会打着元裔的旗帜来对蒙古作战。

    因此就算要交出自己,估计也是凶多吉少……

    本雅失里的脸色不由得难看起来,而瓦剌大军北上的脚步依旧继续。

    在他们北上的同时,东蒙古鞑靼部的哨骑也越过了忽兰忽失温,探查了瓦剌的情况,将消息往回传递。

    赶在五月前,他们将消息带往了海喇儿城,而朱棣也率领北征主力抵达了海喇儿。

    此时,乌压压的一片人将草原之上的一座混凝土城池包围。

    他们站在地上,旁边牵着自己的战马和两匹乘马,身上穿着鸳鸯战袄。

    队伍之中,还有一支队伍显得十分显眼,他们穿着粗布麻衣,装扮尽是蒙古打扮。

    他们的数量有近万人,身边的马匹虽然多,但大部分都比较消瘦。

    除了这数万骑兵,在骑兵之外的还有手持燧发枪的数万步兵,以及手执长枪的数万辅兵。

    如果不是队伍之中迎风招展的旌旗,以及他们身上简单的战袄、麻衣,兴许旁人只当是汉人与胡人交战,而不会觉得这是一支军队。

    混凝土的城池高二丈,周长三里余,内里建有许多平房。

    站在箭楼上,一名将领手持望远镜打量东方,不多时他好似发现了什么,果断放下望远镜,拿起了腰间的号角开始吹响。

    “呜…呜…呜……”

    悠扬的号角声响起,继而引发城下络绎不绝的号角声。

    当数千道号角声响起,它们也渐渐演奏出了一道完整而振聋发聩的号角声,向远处传去。

    “嗡隆隆……”

    突然,东方丘陵之中响起了马蹄声,上千名身披甲胄的骑兵拱卫着一顶大纛从远方奔走而来。

    当队伍渐渐靠近,大纛之上所书写的蒙古、女真、汉家三方文字也映入众人眼帘。

    虽然是三方文字,可表露的意思却大同小异……大明永乐皇帝(汗)天子圣驾。

    在大纛之下,朱棣率领将领们策马而来,每个人都有着光彩照人的铠甲和神采奕奕的面容。

    他们穿过大军留出的道路,骑着高头大马,慢慢降低马速,好似检阅军队。

    “万岁!万岁!万万岁!!”

    顷刻间,大军山呼万岁,那声音此起彼伏,如惊雷一般震撼人心。

    朱棣面露欣喜之色,扫视左右,眼神坚毅,意气风发,宛若帝者降临人间。

    他拔出了手中宝剑,剑格上的动物是非洲狮子,剑身中间有剑脊增加了剑的强度,朴素而经典。

    “大明威武!”

    “万岁!万岁!”

    当千万人异口同声发出山呼海啸的欢呼时,跟在朱棣左右的两人脸色并不好看。

    他们分别是被明军俘虏的前东蒙古太师,大明和宁王阿鲁台。

    以及他的弟弟,现东蒙古太师,大明常宁王阿力台。

    明军队伍之中那万余蒙古装扮骑兵,便是阿力台所率来的,另外在漠北草原上还分散着为明军搜集情报的一万多鞑靼骑兵。

    目送着朱棣和将领们步入海喇儿城,十数万大军就地解散,仅有外围的万余骑兵披甲放哨。

    “唏律律……”

    勒马翻身,一身甲胄的朱棣走入了海喇儿城内唯一一处使用了关内建筑手法的院子之中。

    院子占地五亩,分为前后院,是朱棣在海喇儿的临时行宫。

    走进前院的正厅,朱棣张开双手,左右仆从便立马上前为他解刀取甲。

    待他做完这一切,他才转过身来缓缓坐下:“入座!”

    朱棣靠在椅子上,一手扶着扶手,一手摸着自己的大胡子。

    他扫视众人,这次北征的队伍与上次没有太大的差别。

    尽管日本事多,但徐增寿还是在三月踏上了归途,走辽东北上,追上了北征大军。

    文官们太慢,朱棣懒得等他们,让他们从镇虏卫慢慢赶来,起码需要三天时间。

    这三天时间里,他也得准备搜集消息,出兵追击瓦剌了。

    想到这里,他将目光停留在了左首位的阿鲁台、阿力台两人身上。

    两兄弟十分尴尬,但他们却不敢说什么。

    过去几年里,阿鲁台已经了解了大明的实力,而这次的北上,他更是见到了大明在漠东的布局。

    大宁的漠东三卫人口足有二三十万,轻而易举就能抽调五六万民夫北上。

    除此之外,鹤城卫每日也有数百料的船只运送上千石粮食抵达,大明的后勤已经被朱高煦开发到了极致。

    阿鲁台在许多国宴上见过朱高煦,不得不说在见到朱高煦后,他开始相信起了曾经兀良哈那群人的话。

    朱高煦,他不是人,或者说不是常人认为的人。

    想起朱高煦在国宴上的任意一瞥,阿鲁台至今还能感觉到那一瞥的压力。

    “常宁王,说说瓦剌的贼子们去哪了!”

    朱棣一开口便询问起了当下的东蒙古之主阿力台,而阿力台也不负众望的站出来作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