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80章 四大奇书之一,《西游记》。

    “江宁老师,如果没有您,就不可能有天工开物的诞生。”

    “不不不,天工开物早就诞生了,只是我们没有保管好。”

    “还好的是,历经400多年,《天工开物》重现天日。”

    “是的,以后这一些古籍,我们不能再遗失了。”

    《天工开物》正式上架销售上,江宁也是无比的感叹。

    当然。

    更为激动的,还要数一众前来购买《天工开物》的读者。

    可以说。

    这一些读者,他们是《天工开物》诞生的见证者。

    从江宁所说的遗失。

    再到无数有心人士的寻找。

    然后又是海外版本。

    接着又是残本的出现。

    其中的每一次消息,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

    还好的是。

    虽然无比的艰辛,但结局却是美好的。

    “我想,没有江宁老师,就没有天工开物。”

    “不只是江宁老师,还有这么多参与寻找天工开物的朋友。”

    “对。寻找天工开物都如此的困难,我想,当时创作这一部作品,又该是如何的艰辛。”

    “我现在有一些后悔年少的时候没有好好的读这一些古之圣贤书了。”

    “我也是。看到《徐霞客游记》《本草纲目》以及现在的《天工开物》……我能想到如果不是将毕生心血付于其中,恐怕他们也不会着书立志。”

    “说得好,正是这样一众先贤的心血,我们如果能够消化进而吸收,将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巨大的帮助。”

    “别说了,赶紧买,这可是第一版,以后说不定我们的这一版也会成为古董。”

    万千读者,却是瞬间涌入到了全国各大书店。

    虽然。

    他们知道,《天工开物》是一部科学类的技术书籍。

    并不是普通人看的。

    但是。

    对于很多人来说,《天工开物》的重现天日,哪怕就是摸上一摸,这都是无比的满足。

    当然。

    除了他们之外,更多的则是一些各行业技术专业的人士。

    比如农业方面的人士。

    纺织方面的人材。

    制糖,制酒,治器,珠宝……方面的专家。

    他们亦是每人一部,将这一部书籍收藏。

    你还别说。

    虽然《天工开物》介绍的是400多年前的一些技术。

    这一些技术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已经非常老旧。

    可就算如此。

    一众各行各类的专业人士,仍在这里面找到了一些古法的制作秘术。

    像其中的失蜡铸造,哪怕就是放在现在,也有着巨大的参考作用。

    此外。

    对于五谷的认识,天工开物里的《乃粒》篇,亦是让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受益匪浅。

    更不用说那些制糖,制酒,珠宝这一块,那更是在这一部作品里面获得了巨大的收获。

    比如。

    某制糖公司几天之后便宣布,他们将采用《天工开物》的古法制糖技术,推出高端糖类品牌,天工糖。

    某酒厂亦是一拍板,向大众宣布,他们的制酒技术其实就是传承于天工开物。

    还有那些珠宝公司,则在《天工开物》的影响之下,推出了明代最为流行的金银款式。

    至于你心不心动,就看你口袋里有多少钱了。

    甚至就连服装行业。

    最近亦是推出了一系列的明朝款式服装,一时被市场极度追捧。

    ……

    “各位同学,我们今天开讲第四节课。”

    第三节课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讲完,江宁在双庆大学开始了第四节。

    与之前的一样。

    江宁在明朝这一块上,更为侧重的是普通大众的描写。

    如李时珍,徐霞客,宋应星。

    而今天。

    江宁却是讲了另一位普通人吴承恩。

    在黑板上。

    江宁写下了吴承恩这个名字。

    很显然。

    这位人物大众对此并没有多少认知。

    哪怕就是翻阅一系列资料,最终也只能得出,他是一位明代人。

    具体这人是干嘛的,没有人知道。

    这其实与宋应星一样。

    在《天工开物》没有出世之前,也没有多少人对于宋应星有印象。

    毕竟。

    相对于那些帝王将相,他们实在是太普通太普通了。

    哪怕就是前世。

    在《天工开物》没有真正出现之后,世人也不知道宋应星是谁。

    也许如果这放在其他的朝代。

    或许一个普通人,他不可能留下一些什么。

    但在明代。

    普通人已经开始出现在历史的舞台,甚至还在未来影响着无数的人。

    徐霞客是。

    李时珍是。

    宋应星是。

    今天要讲的吴承恩也是。

    “可能大家对于吴承恩不了解,不过没事,我先简单讲一下吴承恩的生平。吴承恩是明末江苏人,他比之李时珍,徐霞客,宋应星他们的科场表现还要差。至少,前面三人虽然科场不怎么样,但有的中了举人,有的很早就中了秀才。可吴承恩不是,他连续数次科考,表现都不怎么样。直到他46岁的时候,才取得贡生的资格。贡生是什么呢,贡生其实也是秀才,或者可以称之为较为优秀的秀才。可不管是秀才也好,贡生也罢,这样的科场成绩并不出众。”

    当然。

    其实这种现象在古代很常见。

    别说是40多岁了,60多岁,70多岁,80多岁都有一大堆秀才。

    甚至还有一大堆连秀才都考不上的。

    不过虽然看起来贡生不怎么样。

    但在当时。

    贡生也算是一种功名了。

    至少。

    他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

    不过很可惜。

    吴承恩在取得贡生之后的十来年时间,也没有获得功名。

    直到62岁的时候,吴承恩终于获得了一个长兴县丞的职位。

    “江宁老师,60多岁这才当官,估计也没有太多进步的了。”

    有学子举手说道。

    “是的。”

    江宁点头:“本身上吴承恩在科场就没有什么成绩,这个补了一个县丞的职位,更多的可能是出于照顾的情面。所以,他的仕途仅仅当了两年,没有太大的成就。后来,反而被别人污告贪污进了大牢,不过后面又被释放。至此之后,吴承恩回到家乡归隐。至于后面的,史书上也就没有太多关于吴承恩的史料了。”

    (

    说到这里,江宁停了停,看着有一些欲言又止的学子,说道:“各位是不是很奇怪,我讲的这位吴承恩,一没什么大才,二也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奇特的,我怎么讲这样的一位人物?”

    不需要一众学子提问,江宁便已猜到大家所想。

    江宁接着说道:“其实吴承恩与之前所讲的三人,都有相同之处。虽然他们在功名上,在仕途上并没有突出的表现。哪怕就是当过几年官,表现的也不是特别突出。而真正让他们流传千古的,不是他们在现实当中做出了什么惊天大动的大事,而是,他们都留下了一系列知名作品。但与前三人不一样的是,吴承恩所留下的作品,是一部神魔小说。”

    ……

    “神魔小说?”

    “对。”

    听到神魔小说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