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百七十一章 算术

    秋闱第一科题量极大,足足二十页试卷。

    这一科考的基本是记忆力和理解,中间偶尔有几道难题,但对于江寒而言难度不算大。

    他仅用了两个时辰便将试卷写后,检查一遍后就开始休息。

    第一科帖经结束后,差役便收走了帖经的试卷,继而分发诗词一科的卷子。

    江寒低头一看,这次诗词共有两个命题,一个是“望馀雪”,写一首绝句。

    另一道题目则是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写一首赋得诗。

    两道命题任选一项即可。

    江寒迅速思索,很快便发现这两道题目正好巧合的各自有一首诗对应,并且正好也是两首应试诗。

    不过写出这两首应试诗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他思考了片刻后便选择了第二个命题。

    提起蘸墨,便在纸上写上:《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成,江寒放下毛笔,看了一遍后便闭目养神。

    凭这一首诗,在这一科上拿个满分轻而易举。

    第三天,差役收走试卷后,便开始分发第三科的考试试卷。

    江寒低头一看,是策论。

    策论是阐述治国思想的文章,难度远在前两科之上。

    题目很长,难度很大。

    治国安邦宜“文治”,“武定”还是兼而用之?书山制曰:创业以武,守成以文,昔人有是说也。然兵农一致,文武同方,其用果有异乎?文武之分,始于何时?兵民之判,起于何代?英君令主,或创业而兼乎文或守成而兼乎武,或有未备,亦足以善治。论者又谓,天下安,注意相;又谓天下虽安,忘战则危。是治兵之道,果与治民者同耶异耶……子大夫志于用世,方策试之日,不暇以微辞隐义为问,姑举其切于时者,其为陈之。

    江寒忍不住深吸一口气,这道题目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能在秋闱之中脱颖而出的都是大才子。

    难怪古人能考上举人就算光宗耀祖。

    他将题目看了几遍,终于还是提炼出这道题目核心。

    这道题目主要问了四个问题,要求考生对这四个问题进行解答。

    第一个问题,如何治文武。

    第二个问题,治兵与治民之别。

    第三个问题,大虞国内存在的问题是哪里来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国家如何长治久安?

    便在江寒思考的时候,许多考生看到题目也有破口骂人的冲动,这道题不能说难,只能说极难。

    一炷香后,杨亭开始书写。

    两炷香后,许多考生开始书写。

    三炷香后,江寒才开始磨墨,并在草稿纸上写这篇策论。

    他落笔不快,针对那四个问题作出解答:

    学生闻帝王之御天下也。有出治之全德,有保治之全功。文武并用,出治之全德也;兵农相资。保治之全功也……

    三代迭尚,曰忠曰质曰文,而不及武者,盖言忠质文,则武固在其中。必以武言,则是秦之所尚,而非三代之治。周列四民,曰士农工商,而兵不与者,即臣前陈寓兵于农之说……

    本土之蓄积,宜自足用。昔人有言,兵务精不务多,今为将者,兵每务多,而财馈每患其寡……

    直到他将这篇策论写下来,看了几遍后,方才工工整整地抄录到试卷上。

    而此时,已是傍晚时分,离考试结束已经很近了。

    另一间考房内,杨亭也已经写好了策论。

    他将自己的策论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便不禁面露笑容。

    他这篇文章写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绝对是今年秋闱中最好的一篇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