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0129章:五日弹劾三次,挨骂达人高若讷

    “台谏旧人?”

    包拯听到这个称呼,不由得看向夏竦,道:“夏枢相,你称呼我为台谏旧人,我是否可理解为我与台谏官有结党之嫌?”

    “我没这样说啊!”夏竦当即反驳道。

    当下,结党这个帽子不能乱扣,扣不好,容易被贬谪外放。

    特别是向包拯扣这个帽子,根本不会有人相信。

    这时。

    又一名馆阁官员站出来说道:“官家,台谏官虽不能决议政事,但当下确实是一致对外,他们对官家决策的干扰性已甚于中书宰执,此风断不可涨啊!”

    欧阳修朝前踏上一步,看向那名馆阁官员。

    “什么是干扰?什么叫一致对外?朝堂论事,到底论辩的是非对错还是势力强弱?若台谏官们出言有错,诸位以理反驳即是,官家自会明断。诸位在担心什么?担心台谏官把控了朝堂,将宰执们架空?宰执们若事事都是为国为民,我们台谏官们巴不得日日不写弹劾章疏呢!”

    欧阳修向来不受委屈。

    此话不但将那名官员的话语驳回,还讽刺了一番当下的宰执。

    “够了!”赵祯高声道。

    双方再吵下去,真就变成两方敌对的势力了。

    赵祯缓了缓道:“一件事一件事来说。”

    “首先,关于滕宗谅之事,朕以为,滕宗谅知岳州期间,政绩民声,有目共睹,乃天下知州之典范,任苏州知州没有任何问题。至于你们所言的贪墨之举,他已受过惩罚,莫再旧事重提,揪住不放!”

    听到此话。

    台谏官员们各个欣喜,而陈执中和夏竦则是一脸无奈,没想到官家还是偏向了台谏官。

    赵祯接着说道:“关于台谏势大的问题,朕早就看出了端倪!”

    “台谏官们嫌弃中书的决策太慢,中书又认为台谏官的干预性太大,此种情况,历来有之。朕希望各位能互相体谅,互帮则双赢,互相弹劾则双输,朕以后不想再看到中书与台谏上奏无端诋毁对方。”

    夏竦黑着脸,官家实在是太偏私台谏了。

    就在这时。

    赵祯又补充道:“朕再宣布一个任命。”

    “任命以观文殿学士,知永兴军的高若讷为御史台侍御史兼知杂事,即日前往御史台赴任。

    听到这个任命,陈执中最先会意,高声道:“官家英明!”

    夏竦的脸上也突然露出笑容。

    而欧阳修则是紧紧攥起了拳头。

    这个高若纳,不是别人。

    被石介骂作“一妖一孽”中的一孽,便是高若讷。

    蔡襄诗作《四贤一不肖》中的那个“一不肖”,便是高若讷。

    欧阳修那篇《与高司谏书》的高司谏,便是高若讷。

    石介称高若讷大奸。

    蔡襄称高若讷为不肖之徒。

    欧阳修称高若讷趋炎附势,迎合当时的首相吕夷简,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其中,《四贤一不肖》诗和《与高司谏书》更是传到了辽国与西夏。

    高若讷的名声彻底被搞臭了。

    当时,高若纳还是一名台谏官。

    一名谏官被骂成这个样子,且还流传到了辽夏,整个大宋朝也是没谁了。

    但高若讷依然认为自己没有错,是遭到了一群无良文人的诬陷。

    侍御史兼知杂事,是御史台的二把手,仅次于御史中丞。

    赵祯将高若讷安排在御史台,就像在台谏官中间插了一根钉子。

    苏良虽不喜。

    但从赵祯的角度来讲,这确实是个正确的选择。

    以高若讷遏制台谏扩张的权力,又纳台谏之意令滕宗谅为苏州知州。

    赵祯此举,颇具圣君的平衡之道。

    官员们各自后退一步,也都不愿意再争辩下去了。

    朝会至此结束。

    ……

    六月十八日。

    五十岁的高若讷回到了汴京城。

    其身材瘦高,山羊须,国字脸,头发花白,但甚有精神。

    高若讷是个全才,不仅是进士及第入仕,而且精于天文,兼通医术。

    他的医术足以与汴京城一些医馆的大夫媲美。

    不过,他的脾气较为暴躁,性格也以固执著称。

    御史台前。

    高若讷望着朱红色的大门,喃喃道:“老夫为官半生,受尽诋毁诽谤。”

    “这一次,官家给了我再次说话的机会,老夫定要重拾名声,让天下之人知晓,欧阳修、蔡襄、石介之流不过是徒有虚名的庸俗文人而已,我高若讷,方为为国为民的真御史!”

    高若讷算得上御史中丞唐介的前辈。

    唐介当即出门亲迎,将其带到了台院。

    御史台有三院。

    分别为台院、殿院和察院,主官分别是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

    其中,侍御史设一个名额,殿中侍御史设两个名额,监察御史可有四到六个名额。

    不过当下的察院,就苏良一个监察御史外加两个监察御史里行。

    苏良对这位新来的侍御史兼知杂事并没有太多好感,也没打算招惹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