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0319章:招安?不存在的,强势镇压,方为王道!

    四月十二日。

    朝廷为悼念毕昇,宣布辍朝一日,所有官办教坊乐营皆歇业三天。

    此举,引得无数百姓盛赞。

    他们看到了朝廷对非官身之人的尊重,看到了即使不走科举之路也能光宗耀祖的希望。

    一些书商也纷纷将书坊停业三日。

    来纪念这位让他们降本增效的活字印刷术发明者。

    甚至还有一些百姓将自己珍藏的一些小发明、小秘方捐献到了开封府。

    以此表示对朝廷此行为的拥护。

    此外,曹佾在百家学院新设夫子堂,将毕昇的画像挂了上去。

    并称但凡于国于民有大功绩的百家学院中人,都能享受百家学院的最高礼遇。

    这也使得百家学院的夫子学子们干劲十足。

    ……

    四月二十三日,近午时。

    变法司内。

    一份由京东东路莱州知州罗顾撰写的矿务急报抄录文书,在苏良等人中传递。

    众人看罢后,都不由得皱起眉头。

    莱州知州罗顾称,寻矿司成立后,施行的第一条法令便是:废除“由民采买”的私人采矿模式,一切尽归官置场监处理。

    这引起当地诸多淘金人的不满。

    七日前,莱州掖县罗峰镇集聚起了数百名淘金人,强势占领三十余处金穴。

    地方厢军强制驱赶。

    双方发生激烈冲突,死伤十余人。

    但不仅未能将淘金人赶走。

    反而使得淘金人的数量增至上千人,且又让他们霸占了数处金穴。

    淘金人仗着人多势众,又有一些本地商人的支持,向当地官衙提出了两个条件。

    其一,矿山开放,保留“由民采卖”形式,允许个人缴税淘金。

    其二,官衙不再使用炸药开采。

    若不答应。

    他们即使豁出性命,也要与朝廷对抗到底。

    莱州知州罗顾感觉这些淘金人隐隐有聚众造反之势,便将此事汇报给了朝廷。

    当下,大宋的金矿并不多。

    其中,京东东路登州、莱州便占据八成,而罗峰镇罗山的金矿产量又占据莱州的九成。

    最有名的,便是罗山的玲珑金矿。

    它是宋初名将潘美创办的第一个官办金矿,有金穴数百处。

    当年,便是潘美率先使用炸药采金。

    但因地震多发,毁坏耕地,一直不为百姓所喜,火药采金向来都是断断续续,未曾形成大的规模。

    罗峰镇的金产量,影响着全宋的金产量。

    这里出现问题,那便是大问题。

    淘金人提出这两个条件,自然是为了個人利益。

    有运气好的淘金人干上两三年,便能一生都吃喝不愁。

    这也使得,淘金行当里有很多亡命之徒。

    为了金子,敢做任何事情,甚至杀人。

    此外,火药开采,动静太大,效率太高。

    易使得他们的沙里淘金法更难寻到金粒,且还会引发山石塌陷,故而他们强烈反对使用火药。

    范仲淹将文书放在长桌上。

    “既然朝廷组建了寻矿司,那自然不可能再让百姓私采。另外,用火药开采也是必然趋势。淘金人提出的两个条件,朝廷断然不会答应。”

    “午后,官家将召两府三司诸相公和变法司所有人员讨论此事,你们怎么想?”

    富弼率先开口道:“此事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这群淘金人以采金为生,而今朝廷断了他们财路,他们自然会反抗,我觉得解决此事,重点是如何安抚他们。”

    “这些人,依靠淘金获利,早已经不满足种田种地的薄利,即使给他们补偿数亩田地,恐怕他们也不会安心务农。”曾公亮道。

    梁适认可地点了点头。

    “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将这群人收编到厢军队伍中,待他们成了兵,也就老实了!”

    “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不过……不过这群人即使入了军伍,恐怕也会想方设法,私采金矿,损的还是朝廷的利益。”三司使王尧臣说道。

    “让他们成为厢军,至少能避免造反生乱,若待他们起势造反,那就糟糕了!”一旁的司马光也开口道。

    王安石直直摇头。

    “如此做,恐怕其他地方的采矿人也会习之,朝廷养这么多的厢兵有何用?”

    “我建议,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补偿田地,能保证淘金人的温饱即可,采金暴利,这些地方的百姓因采金,将农事都荒废了!”

    编入厢军或给予田地补偿,是朝廷面向盗贼乱民最常用的安抚办法。

    这时。

    苏良开口道:“我觉得现在还不是考虑安抚他们的时候。”

    “当下,我朝的上诉方式甚多。可通过驿站信箱,可直接来汴京登闻鼓院敲击登闻鼓,甚至到御史台前喊冤,但这些人率先选择的却是打着'法不责众'的幌子,霸占金穴,威胁朝廷!”

    “此风绝不可涨,对这些作乱的人,必须先镇压而后再议其它。”

    “先将带头闹事的人严惩,而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再思解决之道。我是不同意让他们入厢军的,这些人在当地的势力极大,让他们成为厢兵采金,后患无穷!”

    自真宗起,大宋君臣皆喜欢招安。

    他们认为: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

    但这样做,只是自欺欺人。

    那些刁民乱贼穿着兵服,依旧是刁民乱贼。

    富弼看向苏良,问道:“如果他们反了呢?”

    “反了,就按照造反罪严惩,我猜他们敢如此蛮横地与朝廷讲条件,定是笃信,即使造了反,朝廷也不过是将他们招安罢了。”

    “我们不能再遵循常例而为之。面对那些仍想损朝廷而肥己的刁民,我们率先要做的不应是安抚赔偿,而是镇压!”

    “不杀掉几个头目,以儆效尤,矿务上必出大问题。”

    听到苏良的话语,范仲淹捋了捋胡须,道:“景明所言,也有些道理,待午后,咱们道明理由,让官家定夺吧!”

    其他人纷纷点头。

    ……

    午后,垂拱殿。

    两府三司的相公们,变法司的所有成员都站在殿内,分别讲述了自己心中解决莱州采金动乱的计策。

    众人首先达成的共识是,绝不可能答应莱州淘金人提出的那两个条件。

    矿藏的利润颇厚,而今又拥有了风火雷,朝廷不可能放弃这么一种上佳的盈利方式。

    并且,民间私人采金,肆意毁坏山体树木,根本不计后果。

    朝廷自然不能允许其长存。

    至于如何解决淘金人动乱的问题。

    有的认为应该赔偿田地,有的认为应该编入厢军,有的认为应该让当地官衙为那些淘金人寻找新差遣。

    但除了范仲淹和王安石赞同苏良的“先镇压,再议其他”之策外,其他人都不赞成。

    原因也很简单。

    苏良此举,无异于是逼那些淘金人造反。

    在众相公眼里。

    百姓每造一次反,就相当于在他们的政绩上抹上了一道黑。

    他们爱惜羽毛,也不愿在百姓眼里变成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