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34章 惊蛰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翌日,贾张氏、秦淮茹带着棒梗在院里挨家挨户的表示感谢。

    重点自然感谢了徐得庸,贾张氏即便心里有点不情愿,也得开口道谢,若是她再躲起来不露面,那就真的臭市了。

    坐在徐得庸家里,贾张氏道完谢小眼睛便滴溜溜的转动四处看。

    秦淮茹揽着棒梗道:“南大娘、得庸,我家东旭说了,等他差不多能下地了,便请您们和院里三位大爷到家吃顿饭,这段时间给您添麻烦了。”

    徐南氏摆摆手道:“不用,不用,我一个老婆子也没帮什么忙,就不上桌了。”

    徐得庸笑了笑道:“吃不吃饭无所谓,谁家都有遇到事的时候,事情得将心比心,嫂子您说是不是!”

    秦淮茹目光一低道:“您说的对。”

    旁边的贾张氏听出徐得庸话里有话,忍不住暗暗翻了个白眼。

    ……

    今个是元宵节加周末,院里家家户户的人都换上新衣裳出去看热闹。

    除了常说的看花灯、猜灯谜等活动。

    这时候还有迎紫姑、走百病、摸门钉等等习俗。

    北方很多地方还有蒸面灯的习俗,面灯的样子像古代的圆形的尊,中间的部分盛上花生油,插上一个缠了棉花的黄草杆做成的灯芯子,就可以点燃。

    一般蒸十二个面灯,从一个褶到十二褶,代表十二个月份,如果这一年闰月,那就要多做一个。

    你是几月生人便点几个褶的面灯,多余的面灯都会送人或者有人来要。

    家里不蒸面灯的孩子为了获得一个和自己月份相符的面灯,往往要跑好几个人家去找。

    徐得庸则带着徐南氏出去听了一天的唱大戏。

    徐南氏听戏的时候,他就逛逛周围的小摊,遇到心仪的一些好看好玩的东西,他就买下来。

    什么蝈蝈葫芦,烟壶,铜钱啥的。

    他也不认识以后值不值钱,只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和感觉买了七八样,花了三块多钱。

    他拿着两个核桃把玩着,被徐南氏看到免不了又说了两句。

    晚上吃完饭,外面一些地方便放起烟花。

    孩子们提着花灯,在胡同里放小鞭、比花灯、看烟花,甭提多热闹。

    院里的大人有的也出去赏灯,有的不愿出去便聚在院里磕着瓜子聊天。

    以三位大爷为首,啥都聊,男的聊国家大事,女的聊家长里短,双方可谓是泾渭分明。

    聊着聊着阎埠贵道:“嘿,现在晚上出去也没多少看头,往些年那地安门外城隍庙的“烧火判儿”,那热闹劲,甭提了。”

    城隍庙,“城”是指城墙,“隍”是指城墙外挖的壕沟,放入水就是护城河。

    “判儿”指的是判官,元宵节期间,用泥塑成巨大的判官形象,内部是一个炉膛,里面装上煤,点上火,判官被烧得浑身通红,火焰从判官的七窍中喷冒出来,煞是好看,惹来大批人围观,表达“善恶有报”,“惩恶扬善”之意。

    易中海点头道:“是啊,现在看不到了,我记得最后一次“烧火判儿”是五零年在北海公园。”

    刘海中腆着肚子道:“我看不看也罢,一次就要白白烧掉上千斤煤,那不是浪费吗!”

    何雨柱撇嘴道:“得,到底还是二大爷的觉悟高,不过您这肚子原来越大也没啥用,我看也是浪费。”

    刘海中瞪眼道:“傻柱,你这是故意和我唱反调是不是,大过节我不想和你一般见识。”

    易中海摆摆手道:“好了,老刘消消气,这柱子就是心直口快,伱甭和他置气。”

    徐得庸笑了笑,靠在旁边看着偶尔绽放的烟花,听着这群人聊天觉得挺有意思,也不说话。

    易中海看了他一眼道:“得庸啊,昨天的事多亏你,回头居委会开会谈到各院好人好事我得提一提。”

    徐得庸笑眯眯道:“嗨,一大爷您别寒碜我了,这算不得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