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366章 只能慢慢来

    在沟渠挖掘进行的同时,周边一样在烧制陶管。

    等待沟渠挖掘好了之后,陶管被运输过去进行安装与连接,只不过没有马上掩土并夯严实,需要几次的输水查看通常情况以及有没有哪里漏水之类。

    筑城地点的两里多之外便是汾水,挖掘一条水渠通水的难度并不大,做好相关的连接,很便于试验各条通水管道。

    以后“太原”的用水也是取自汾水,将由水渠被输送进城,城里面的各处会有储水池,人们可以在储水池用水,自来水也是经由储水池输送。

    几次试验发现漏洞,肯定是要采取相关措施,一般是能换就不堵,做到绝对的保证质量。

    “现在各种工艺不成熟,要不然切石板盖住最好,掩土夯实以后想检修就麻烦了。”

    其实可以使用木板,只是木头这种玩意一旦潮湿很快就腐蚀掉,过于干燥也容易让木板破裂。

    也就是在楼氏,其余家族连快速批量制作木板都做不到。

    那是因为楼氏有了很多新式工具,不像缺乏便利工具的其他家族木匠那样,依靠一柄斧头或各类刻刀精细了去干活。

    在沟渠挖掘完毕之后,自然是进入到了修筑城墙的阶段。

    挖掘沟渠期间挖出来的土,大部分无法使用到筑城材料之中,它们将用于沟渠的填平。

    “如果不是家主事先规划,有详细的图纸,哪能这般便利呢?”

    “我听说其他家族筑城是从城墙开始,他们并没有地下水管道,一旦下大雨很容易到处积水。”

    “是啊,连‘新田’都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一到春天雨季或秋天雨季,到处都有积水。”

    “几乎所有城池,房屋都是乱盖。”

    “虽然有‘闾’的规划,可是‘新田’依旧没有严格执行,搞得道路错综复杂。”

    大量的人正在筑造城墙,少量的人则是在城内牵线。

    什么牵线?就是规划“坊”和“闾”了。操作方式就是某个地方插个木桩,每一个木桩用麻绳连接,那般“画”出一个又一个格子。

    为什么不是在地上撒下石灰之类?因为往来的人太多,反复踩踏很容易将石灰给搞没了。

    用麻绳连接木桩,只要留出专门的通道即可,不用担心反复踩踏产生的问题。

    讲道理,楼令有权要求自己城池的所有一切,其中包括想居住在城内的人,他们的房屋应该怎么建造。

    楼令也想过要不要规定一个统一款式,后来给自行放弃了。

    为了城池的管理便利,再来也是减少更多的阴暗角落,楼令可以规划“坊”、“闾”和城外的“郭”,再为了美观而去强制每一户应该怎么建自家的房屋,是不是显得管太宽了呢?

    至于什么危楼之类?目前会盖两层“阁”的家庭极少,几乎不存在三层以上的“楼”,大多是使用木头以及茅草来盖房屋,即便是倒塌也要很倒霉才出现死人的情况。

    城池之内最需要注意的事情是,每一座房屋不能靠得太近,避免一家发生火灾很快就蔓延开去。

    毕竟,不是木头就是茅草的房屋,它实在是太容易被点燃了!

    还是那个问题,楼令无法强制要求谁家的屋子该怎么盖,包括必须使用什么材料。

    要不然的话,楼令倒是很愿意提出相关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