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340章 媛媛定亲

    周安安对村里的贡献,激发了刘林的斗志。

    他身为刘家村的村长,居然还没有周安安有魄力。

    因为,在盖学堂的期间,他一直思考着怎么把这个学堂长长久久地办下去。

    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十年八年,而是世世代代。

    所以,不能只让良弟一家出钱。

    现在的村民一时会感激良弟他们一家,但是以后呢?

    官场如战场,哪天良弟不行了,后来的子孙顶不上去,断了学堂的支出,那么村里人还会继续感激他们吗?

    不会。刘林活了大半辈子,人心还是能猜个五六分的。

    非但不会感觉,还会埋怨,甚至生恨。

    所以,刘林不能让良弟和弟妹的一番苦心落个不好的下场。

    他在信中表示,他想带着全村人一起,承担这个学堂的支出。

    问良弟有没有办法,让村民们既觉得孩子上学是免费的,又能从他们手中掏钱。

    而刘良他们心里本来也是如此打算的,他们并没有打算一直长远地支援刘家村的孩子,这不现实。

    他们是想着先在能力范围之内提供帮助,等村里人知道读书的好,再和刘林商议,如何发展村里的产业,让村民有集体收益。然后把收益中的一部分,用在学堂上。

    没想到,刘林也想到这一点。

    刘良在回信中告诉他,可以因地制宜,把村民们组织起来,一起经营属于自己村的买卖,然后就能长远地把学堂办下去。

    刘林接到回信,认为这个主意极好,不愧是官大人,这样一来,不仅学堂有保障,大家也有收入了。

    所以,他接下来的日子,除了张罗给学堂请先生的事情,就是在想着村子里到底适合发展点啥。

    最后,他和村里几个族老商量一番,觉得他们村子可以种植果树。隔壁周家村的周大牛就一直在种果树,这么多年,他的家境一直不错。

    如果把村里的山都用来种果树,那产量肯定很大,所以还要考虑销路。

    大家都是一辈子在地里刨食的,让他们伺候果树,那肯定没问题。但是做买卖,而且是做这么大的买卖,大家都有点束手无策。

    正好,刘勇知道刘林的打算,他直接让村长把销路交给他的大舅哥去考虑。他岳家就是做买卖的,虽然不是大商人,但是南来北往,肯定比村民们熟络。

    这话点醒了刘林和族老们,他们纷纷认可,不是因为刘勇,而是李家在外的信誉名声一直很好,如果和他家合作,不用担心被坑骗。

    等到周安安收到刘林的回信,已经接近年根了,家家户户都在送节礼,刘家也不例外。

    她对刘林的办事能力,和李家的人品都是非常放心,于是就不再过问此事,都让村里的族人们自己去办。

    她和刘良已经起了个头,以后怎么走就要看他们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