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200章 商鞅变法与赵良的建议:权力与德行的碰撞

    453、商鞅变法与赵良谏言:权力与德行的碰撞

    商鞅在秦国担任国相十年,有很多皇亲国戚都对他怀有不满。赵良有一次去见商鞅,商鞅问他说:“我能够见到你,是通过孟兰皋的关系,现在我想要与你结交,可以吗?”赵良回答说:“我不敢轻易接受您的请求。孔子曾经说过:‘推崇贤人并且愿意辅助他的人,就能够得到提升;聚集不贤之人并且让他们掌握权力的人,就会退步。’我不贤,所以不敢接受您的命令。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不属于自己的职位却占据它叫做贪位,不符合自己的名声却拥有它叫做贪名。’我听从您的道义,就怕自己贪位贪名。所以不敢接受您的命令。”商鞅说:“你难道不赞成我治理秦国的方式吗?”

    赵良说:“听取不同的意见叫做聪明,自我反省叫做明智,能够克制自己叫做坚强。舜帝曾经说过:‘谦虚是最高尚的品质。’您不如遵循舜帝的道路,不必向我询问意见。”商鞅说:“起初秦国习俗与戎翟一样,父子之间没有分别,男女混居在一起。现在我改变了这些习俗,制定了男女之间的分别,大规模地建造了宫殿和阙门,像鲁国和卫国一样。你看我治理秦国,与当年五羖大夫相比,谁更贤能?”

    赵良说:“一千张羊皮不如一张狐狸腋下的毛皮;千百个人的唯唯诺诺不如一个正直之士的谔谔之言。周武王因为谔谔之言而昌盛,商纣王因为墨墨之言而亡国。如果您不反对周武王,那么请允许我整天都正直地提出意见,而不受到责罚,可以吗?”商鞅说:“这样的话也有道理,甜言蜜语华而不实,至诚之言实实在在,苦口婆心如同良药,甘言美语如同疾病。如果您真的能够整天提出正直的意见,那就是我的良药了。我将侍奉您,您又有什么推辞的呢!”

    赵良说:“五羖大夫,是楚国的鄙人。他听说秦穆公的贤能,希望能够见到他,但由于没有资金,就自愿到秦国出差的人那里做仆人,穿着粗布衣服,喂牛。一年后,秦穆公知道了这件事,把他从牛口之下提拔起来,放在百姓之上,秦国没有人敢小看他。他担任秦国国相六七年,曾经向东征伐郑国,三次扶立晋国的国君,一次解救楚国的灾祸。他在国内实施教育,使得巴人前来朝贡;他在诸侯之间传播恩德,使得八个戎翟部族前来归附。由余听说了这些,就请求见面。五羖大夫担任秦国国相时,辛勤工作而不坐车马,炎热天气也不撑伞盖,在国内行走,不随从车马,不携带武器,他的功名都藏在府库里,他的德行流传给后世。五羖大夫去世时,秦国的男女都流泪,孩子们不再歌唱,舂米的人也不再互相开玩笑。这些都是五羖大夫的德行。现在您参见秦王,依靠宠臣景监的引荐,这不是取得名声的正确方式。您担任国相不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却大规模地建造宫殿和阙门,这不是取得功名的正确方式。您处罚太子的老师,用残酷的刑罚伤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和灾祸。教育能够深深影响百姓,百姓对上级的响应比命令还要迅速。现在您又破坏了法度,改变旧制,这不是教育的方式。您又自称寡人,每天约束秦国的贵族子弟。诗经上说:‘看那老鼠还有尊严,而人却毫无礼节,人若没有礼节,为何不赶快去死。’

    近期,我深入阅读了关于商鞅在秦国担任国相期间的故事,尤其是他与赵良的对话,让我深感震撼。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更反映了德行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影响深远。商鞅通过改革,试图打破旧有的封建制度,推行法治,实现国家的强盛。然而,他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遇了重重阻力。其中,与赵良的对话,便是对这些阻力的一次深刻体现。

    赵良谏言,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他不仅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强调了推贤进士的重要性,更直接指出了商鞅的错误。他提醒商鞅,治国理政并非仅仅是改革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关心百姓疾苦,树立德行。

    商鞅的回答,虽然表现出他的自信和决心,但也不难看出他的刚愎自用。他虽然倾听了一定的意见,但并未真正接受赵良的谏言。这也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通过阅读这段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治国理政中,权力与德行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权力可以推动改革,但德行却是治国的基石。只有兼顾两者,才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这也提醒了我们,作为现代人,我们应当始终保持谦虚和学习的态度,倾听不同的意见,以此为镜,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总的来说,商鞅与赵良的对话,是一段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历史。通过阅读这段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权力与德行的平衡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也提醒了自己应当始终保持谦虚和学习的态度。这是一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的历史。

    454、刻薄之果:商鞅的命运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