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43章 劝课农桑

    确定了如何解决养蚕的事宜,接下来就是如何施行,朝廷政策确定容易,实施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修改。

    而且光凭这些俘虏也解决不了如此巨大的缺口,还得让更多的人去养蚕。

    不过让已经习惯现在生活的百姓改变是不容易的,朝廷得拿出一些好处鼓励百姓。

    刘义隆不会因为需要更多人养蚕而忽略粮食的种植。

    民以食为天,如今的宋国虽然已经能够做到温饱,但是想要囤积更多粮草用于战争可是需要更多的时间。

    现在宋国虽然基本做到耕者有其田,但是自从八王之乱后人口的大量流失,南方还是有很多土地无人耕种。

    这些土地虽然不是那些肥沃的土地,也是可以种出许多粮食的。

    几次大战之后刘义隆迁移了很多其他民族百姓去耕种,但是还是远远不够。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口的恢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

    刘义隆对此也下旨鼓励各族通过,鼓励生育。

    而且对于生育有一些奖励,男孩可以额外分到土地。

    一切都在向好的一面发展。

    其实刘义隆曾经想过改变社会制度,但是他想到了王莽这个疑似穿越者,最后把自己玩死了。

    刘义隆毕竟是学历史的,对于历史了解很深刻,所以他放弃了不符合实际的改革,依然在原有框架内做出改革。

    这样不会导致太大的动荡,还能逐步的将弊端规避。

    虽然刘义隆很想将国家打造成后世那样的社会,但是这是不实际的,这个时代无法承载后世的制度,反而会让国家崩溃。

    而且来到这个时代这么多年,刘义隆已经逐步的融入了这个时代,思维方式也逐渐被这个时代所同化。

    在一些问题上他也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分析,虽然依旧对百姓很重视,但是他不会给百姓太多的权利。

    这个时代的百姓也很容易满足,只要吃饱穿暖就很满足,刘义隆也利用这一点将宋国境内的山贼剿灭的很多。

    虽然依旧有漏网之鱼,但是已经翻不起大浪了,毕竟百姓能够吃饱穿暖谁还去当山贼啊。

    刘义隆也时时刻刻注意各地百姓的状况,因为单独的百姓看似力量弱小,但是百姓的数量庞大,一旦力量集中在一起,足以摧毁一切。

    正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一旦失去民心,则天下易主。

    曾经强大的汉帝国在一场黄巾起义之后逐渐沉沦,强盛的大唐也在黄巢起义中衰落,最硬气的大明更是在农民起义中皇帝被逼自尽。

    这些都警醒着刘义隆,这也让他对百姓更加看重,所以刘义隆一直在致力于改善百姓的生活,让更多的百姓吃饱穿暖。

    虽然不可能满足所有百姓,但是能够做到满足大多数就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