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264章 最好的结果

    丁家村有人靠种植柴胡发家致富的消息,很快就被嗅觉灵敏的记者探知到了。

    四年多前在平城医院采访过春华的省报记者李传声,现在已经升任安宁地区记者站的副站长。在得知此事后,他高度重视,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对春华这一发家致富的先进事迹加以重点报道,以带动全省人民共赴富裕之路。

    他亲自来到丁家村,对春华进行重点采访。由于是熟人,采访自然进行得相当顺利。

    听完春华种植柴胡的相关介绍后,李传声对她的行为大加赞赏。随后,他又就自己弄不清楚或有疑问的地方,请春华做解释。

    “你以后不种柴胡了,是有其他打算吗?”

    李站长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春华摇了摇头:“目前暂时还没想好。”

    “你把自己承包的坡地交回了村集体,不再承包,这是怎么一回事?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能详细说一说吗?”

    “至于是怎么回事,咳咳,这话嘛,我还真不大好说。”

    这时春华灵机一动,有些恶作剧的想,你丁支书不讲武德,我就让记者去采访采访你好了。我倒要看看你怎么接这烫手的山芋,怎么腆着脸向记者解释这件荒唐的事情。

    于是,她便笑着故意道:“李记者,不是有句话嘛,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我看呀,这个事儿你与其采访我,倒不如去问一问我们村的老支书,看看他怎么说。他对这件事情再清楚不过,这样你也能得到第一手的材料,是不是?”

    凭着职业的敏感,李站长觉得这件事情里面可能有料。既然春华有自己不能说的苦衷,他便依言来到了村支书丁玉仁家里。

    一听是省报记者前来采访木春华发家致富的先进事迹,丁支书自是十分重视。这可是整个丁家村露脸的好事情,作为村支书的他与有荣焉。

    还没等记者提问,他嘴里马上就滔滔不绝地说起了春华种植柴胡发家致富的事迹。把个春华夸得简直是人间少有,天上无双。直说得自己口干舌燥,嗓子冒烟,连自己的旱烟袋也忘了吸。及至想抽一口时,才发现烟袋锅里的火早已熄灭。

    李站长各处采访,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面。他礼貌的笑着,类似丁支书这样的话,听听也就罢了。随后,他问到了春华将承包地交回村里的事情。

    人老成精的丁支书眼珠子一转,立马就想到了一个绝妙对策:“噢,记者同志,你是说这个事情啊。啧啧,这个没的说,俺们村木春华的确是个好样儿的。她致富不忘乡亲,种柴胡挣钱之后,说好处不能一人占,主动发扬风格,提出把承包地交给村集体。

    “我们村委会再三做工作,她仍态度坚决。于是,经过村委会研究,觉得不能辜负了木春华的一片初心,我们同意收回坡地并决定再行承包给村民,以带动大家踏上共同致富之路。”

    李站长点点头:“噢,是这么回事。”

    “哎呀,是啊,记者同志,就是这么回事!俺们村木春花同志思想觉悟实在是太高了,现在村民们个个都在夸她呀。这样的先进典型,你们报纸可得给好好宣传报道报道啊!”

    说到这里,丁支书灵机一动,还不忘笑眯眯自我表扬一番:“哦,当然了,对于木春华,俺们村委也没有亏待她。她主动交回自己承包的坡地,村委也还补偿了她六百块钱呢。呵呵,呵呵。”

    这个时候丁支书自然是要下力气狠捧春华的。因为他知道,春华受到表扬,自己也能跟着沾光,毕竟是村子里扶持的她嘛,作为村支书的他自然是有功劳的。可一旦记者将村里强行收回承包地这件事情捅出去,那可就不一样了,他挨处分不说,就是他这个村支书也做到头了。

    凭着记者的职业敏感,李站长敢断定,事情的真相绝对不会像村支书说的这个样子的。所以,从丁支书家里出来后,他又一次来到了春华家。

    曹婆子正在院子里忙活,打过招呼后,李站长直接进屋,想找春华继续谈谈。

    两个人在屋子里面对面坐着,沉默良久,都没有说话。小夏荷睁着一双大眼睛,瞧着眼前的这个陌生人,也是一声不吭。

    最终还是春华忍不住,笑着问了他一句:“李记者,事情你在支书家都弄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