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43章 舌战群儒

    这位母亲顿时喜极而泣,挣脱军士的阻拦,来到孩子跟前,抱着孩子哭:“姊然,你可吓死阿娘了,告诉你不要乱跑,你怎么不听话,你怎么不听话啊......”

    说话间竟还打起了女童,李长河赶紧劝阻,但他也深知,打在孩身,疼在娘心,这位母亲更多是疼惜和愧疚。

    这位母亲见孩子无事,赶紧向李长河道谢,拉着孩子跪了下来。

    女童母亲道:“快向恩人道谢,要不是这位医师,你早亡了!”

    李长河哭笑不得,赶紧搀扶,表示这不过是医者职责罢了,此时李世民的游船也靠岸了。

    就在母女两人感恩李长河的时候,不合时宜的话突然传来。

    “虽说救了女童,但你也玷污了女童贞洁,不合礼制,要知男女授受不亲,如今亲了这女童,污了清白,让这孩子以后如何自处?”

    “没错,如今如此做,这孩子算是被你毁了,唉...”

    “以后谁敢娶这女童呢?”

    “毁人清誉,肯定也不是什么好好医师。”

    “道貌岸然吧,咦...”

    ......

    无数的指责犹如洪水袭来,李长河心中一沉,救人本就耗费了大心力,此刻又面对酸臭腐儒诋毁,百姓从众指责,顿感四肢一软,头晕目眩,身体不自觉往后倒去,但一双大手有力的接住了他,是李世民。

    “来人,赐座,给李县男弄点吃食!”李世民面无表情道。

    李长河露出憔悴的笑,李世民重重点头,表示一切有我。

    进食了一些牛羊食物,李长河感觉体力恢复了一些,然后他的目光看向人群中,整理神态,一字一句道:

    “请问,刚才哪位说:男女授受不亲?站出来,吾欲驳斥。”

    百姓中不少人脸色一变,因为他们也听到了,李世民刚才说李县男,说明李长河不仅是个医师,还是有爵位在身的贵族。

    他们目光忍不住看向李世民,心中泛起担心。

    李世民瞬间了然:“不过是辩论,自然畅所欲言,更是无罪,今日时光正好,饮酒作诗算是上篇,不如接下来就以辩论为下篇!”

    眼见大唐天子都认同了,不少人站了出来,他们衣着比百姓好许多,一看就是读书人。

    “好,甚是有趣,来人整理场地,请辩论者入座!”

    军士速度极快,一会就在曲江边陈设好了一切。

    众人落座,百姓在一旁围观。

    李世民居于至尊北位,大唐皇后长孙无垢陪伴其身,李长河位于李世民左下位,而那落水母女在右位,并有房玄龄和裴寂落座,其他人也相继落座。

    一切准备妥当,辩论开始,有一三十多岁男子站起,拱礼后道:“愚清河崔氏,崔文理。”

    “竟是五姓七望!”李长河心中了然。

    崔文理道:“《礼记·曲礼》云: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yijiā),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这是什么意思?

    解释起来就是男女之间不能杂坐,不能用同一个衣架、毛巾、梳子。

    叔嫂之间不能随便搭话,庶母不能给洗衣,男女内外有别,连谈话的内容都要分开讲。

    甚至已经出嫁返家的兄妹之间也不能同席而食。

    随后崔文理继续道:“而《礼记·内则》更是有云: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上面要说男女有别的话,这个就是对小孩的规矩,意思孩子们到了七岁以后,男孩、女孩就不能一起睡觉,也不能一起吃饭。

    “李县男,尔虽才情、诗情、医术俱高,但礼义廉耻,国之根本,怎敢忘?”

    面对崔文理的咄咄逼人,李长河冷笑,随即起身。

    “仁者爱人,仁者见仁,不仁者不爱人,不爱人者,人人得而诛之。”

    “你说,女童若是死了,其母心神俱伤,那女童是为不孝,吾本医师,使命为救人,若不救她,是为不仁不义,崔郎君是想陷害我于不仁不义之地步吗?”

    “孟圣在《孟子·离娄上》言: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权也。”

    “要知,所有的礼义廉耻都建立在人这个基础上,无人,哪有礼,崔郎君,你说,是先有人还是先有礼?”

    崔文理顿时哑然,因为他知道李长河说的没错,孟亚圣是认为人命比死板的礼仪重要得多,关键时刻更重要的是变通。

    人当然是比礼更早,一切的礼都是为人服务的。

    李长河继续道:“若今日溺水者是你的孩子,难道你就能如此狠心吗?为了自己名垂千古,就以另外一人的性命为代价,难道这就是你认为的仁义礼智信?”

    “我眼中无色,而你眼中有色,我能够坦然面对,是因我能辨别出真正的善与恶,在我的眼中,她不是女子,亦不是孩童,只是一个病人。”

    “今天无论是谁,怀着对生命的无限尊敬,我都会去救,因为在医者的眼中,没有男女之别,有的只是病人,吾等医师所要做做的唯一一件事便是救他!”

    “啪啪啪...”掌声响起,那是李世民为李长河叫好。

    坐在李世民身边的长孙皇后也随即配合鼓掌。

    房玄龄、裴寂等人知道,在朝堂之上若是哪一方辩论出色,便会用笏板拍手叫好,只不过现在没有器具。

    皇帝如此做,或许是为了叫好,于是也跟着拍起手来。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就是因为今天他们拍手,让拍手成为一股潮流,往后日子里,凡是对某件事某个人表示认同,都会以拍手作为礼仪。

    崔文理知道自己败了,皇帝都表示了认可,他还能反驳什么?于是灰溜溜退下。

    随即又上来一人,此人亦是五姓七望中人,范阳卢氏,卢青山。

    “饱暖思欲,若不加抑制,扰乱国家安定,国将不国!”开口便是给李长河扣上一顶大帽子。

    但李长河可不惯着他,直接道:“《诗经》上说: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此乃自然之态,人性之本,堵不如疏!”

    “就如一条大河,有洪灾泛滥,你若是想着一直堆高堤坝,能保证一直不会决口吗?若决口了,那情况又将是怎样的严重?”

    “做事要溯其本源,溃坝有可能是上游洪水携带了大量泥沙,堵塞了河床,也有可能是蚂蚁洞穿了堤坝,也有可能是人为的偷工减料。”

    “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而任何的真理都不是想当然的自我感觉。”

    “将正确的道理告知男女,让心中无色,又怎会引发社会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