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5章 喜看稻菽千重浪

    【默写完了这首词,诸葛小小检查了一遍,没有错字,心情忽然愉悦。

    往后翻了两页,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两首新诗。

    诸葛小小喃喃道:“现代诗啊……看完了再翻吧。”

    本着尊敬的想法,她还是也跟着朗诵了一遍,就是没默写了。】

    别看是武帝,但也很喜欢悲秋写赋的文青刘彻一头雾水:“这种也能是诗?‘现代诗’是什么诗?”

    唐朝的众人也很迷惑,心想也就是《红烛》下面那句‘蜡炬成灰泪始干’算诗了,这怎么就是诗了?

    虽然半点不工整,韵脚也没有,听主播朗声读着,也觉得这些文字激昂有力,简白又不浅薄,只是这哪里能是诗呢?

    他们也越来越迷惑,开始思索这个‘现代诗’的‘现代’到底是个什么朝代。

    【后面还有两首现代诗,一篇《百合花》的课文,小小也都直接翻过,很快就看到了第二单元的扉页。

    第二单元是讲劳动的,看着插画上黑白的农民在田里劳作的场景,在西幻世界呆三年的小小很有感触。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种花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悦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

    小小摸着这行文字,指腹逐渐向下。

    “我没记错的话,应该开篇就是袁爷爷了……”】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嬴政喃喃着这句话,心想这劳动指的是什么。

    扶苏也看着上面的话沉思:“这劳动像是指劳作,但看天幕这夸赞肯定之意,应当不是此意……”

    李斯则是看着‘种花民族’几个字,觉得好似抓到了什么。

    汉以后的朝代,众人都也都看着‘种花民族’这四个大字出神。

    民族杂糅最多的唐朝,李世民眼前一亮:“是极!汉人、夷人,皆是我唐人,是我‘种花民族’!”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官员拱手称是,房玄龄则道:“这天人果然是我华夏之神!”

    明朝,朱元璋觉得这上面说的话很对,可不就是需要树立劳动观念嘛,这就是华夏之地自古以来的美德!

    清朝,康熙看着天上的‘种花民族’四字,气得扔下茶盏。

    满是满,汉是汉,蒙是蒙,哪有什么种花一说!

    周围太监宫女连忙跪下,俯首不敢说话。还是旁边梁九功低着头,自己上前把碎了的茶盏给收拾了。

    【小小往后一翻,果然翻到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席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爷爷》。

    看到这篇课文的时候,班里最调皮的同学也不会出来捣乱。

    小小放轻呼吸,把目光放到书上,目光崇敬的开始看书。】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爷爷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2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里面有不少阿拉伯数字的年份,系统贴心地在副频上把它和汉字数字列了个表,方便大家理解。

    ‘喜看稻菽千重浪’,‘国家首席最高科技奖’,看着就很不一般啊,而且还出现了人名,这难不成是为名臣写的续传吗?

    一时之间大家都有些好奇又激动,很快就把眼光放到内容上。

    “湖南长沙,这不是我们这里吗!”

    “几百亩试验田,这试验田是什么田?”

    “‘民以食为天’,‘zhong国’,这是我们的国家!这是写我们的书!”

    ‘湖南长沙马坡岭’,‘几百亩试验田’,‘湖南农民’,‘泥腿子院士’,这些熟悉的地名把古人冲击到了,后面的农民二字更是让某些人开始愤懑,觉得这也能上仙人的书?

    镜头转到了书页另一边,一个穿着白衬衣的男人在稻田里观察稻穗的个黑白照片让所有观看天幕的人都受到了冲击,他们先是被这黑白分明但分毫毕现的‘画’给吓到,很快,就有人注意到了画上面粒粒饱满的稻穗。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型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

    天幕之下的古代王朝,无论是君王还是臣子,意识到这是什么的聪明人都站了起来,看懂这是什么意思的百姓也瞪大眼睛,看着这个数字,再看看上面的画像,震惊到失声。

    秦汉主粮不是稻米,还是小米,但看着画像上那么硕大的谷粒,再看看一株十穗,至少一千六七百粒的稻子,所有人都心头火热。

    嬴政、刘彻和邓太后都不约而同赶紧下令安排人去长沙寻找画上的稻谷,就是长沙本地人也看着天上的稻谷出神。

    到这里开始讲与育种之法了,唐朝的官员们也赶紧拿着笔在誊抄。他们就算不为朝廷,这抄下来万一能给家族带来好处也不亏。

    朱厚照则是看着‘孟德尔’‘摩尔根’还有他们底下的注释,思考这个奥地利和漂亮国在哪里,遗传学和胚胎学又是什么。

    他看着这些字还有书上写的袁老做的事,倒是有了个浅薄模糊的概念,但还是觉得差了点什么……

    相同的是,所有人统治者都赶紧让人抄下这篇课文,一字一句不许出错。

    [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运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