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2章 十面埋伏(二)

    要说这平卢军,本是范阳军之一部,天宝初分立出来,驻在营州柳城,置平卢节度使,统卢龙军及渝关等十一处守捉,镇抚室韦、靺鞨等部,兵额三万七千五百人。安禄山,就是在平卢节度使发的家。安禄山造反后,时任平卢节度使徐归道是安大帅的人,但将领侯希逸不愿附逆,便与驻扎在燕郡城的安东都护王玄志合谋,杀了徐大帅归顺朝廷。

    乾元元年,即西历七五八年,平卢节度使王玄志病死,部将李怀玉杀王玄志之子,推大舅哥侯希逸上位。时安史之乱尚未结束,平卢军孤悬在外,生存艰难,上元二年即七六一年,侯希逸弃守营州,领部分平卢军渡海南下,攻陷青州以为基业。次年,安史之乱平定,侯希逸以平乱之功封平卢、淄青二镇节度使,统领青、淄、齐、沂、密、海六州,大概就在后世山东潍坊、淄博、济南、临沂、诸城、连云港一带,地盘不小。

    又三年,李怀玉干脆赶走侯希逸自己上台,天子为了讨好他,还给赐名“正己”。更名李正己后,这厮无法无天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与田承嗣、薛嵩、李宝臣、梁崇义几位明星选手相互勾连,跟朝廷作对。大历年间,趁汴州李灵曜反叛之机,李正己占领曹、濮、徐、兖、郓等五州,一度下辖十五州之地,自称雄兵十万,在诸藩镇中最为强大,河朔三镇都要甘拜下风。

    建中初,成德李惟岳造反时,李正己不但掺了一脚,还给朝廷狠狠上了一课。彼时天子主要靠东南供给财货养兵养官,李正己同志出兵截断运河,掐了朝廷的钱粮,狠狠踹了皇帝一脚。

    李正己死后儿子李纳想接位,受了不少窝囊气的唐德宗当然不许,李纳就接过老爹的反旗继续操作。可惜他没有老爹的两把刷子,屡吃败仗,送了许多精锐。但这厮合纵连横搞得好,同卢龙朱滔、魏博田悦、成德王武俊歃血为盟与朝廷拼刀子,最后硬是熬得朝廷挺不住完事。直到元和年间,眼看朝廷势大,诸藩次第顺服,此时李纳已死,其子李师道在位,将领刘悟深明大义,兵变杀了李师道传首京师,投降朝廷。至此,李正己一家的表演才算告一段落。

    总之,平卢军继承了河朔藩镇的优良传统,在杀将逐帅和与朝廷作对这两件事业上都很有建树。正是趁着李师道灭亡,朝廷将淄青节度使一分为三,郓、曹、濮三州为天平军节度使,淄、青、齐、登、莱五州仍为淄青节度使,沂、海、兖、密四州为兖海观察使,后建号泰宁军。平卢军,仍在淄青。对,朱瑄、朱瑾兄弟曾经盘踞的郓州天平军、兖州泰宁军,正是其中的两部。

    自元和以后,估计是实力不允许,淄青平卢节度使一直比较安分,基本听命于中央。巢乱时,牙将王敬武兵变驱逐了大帅安师儒上台,王师范,就是王敬武的儿子。当时,黄巢占了长安,气焰正盛,王敬武审时度势就打算效忠黄王,想捞个开国功臣当当。好在听了谏议大夫张濬规劝,及时倒戈归降朝廷,没有一错到底。僖宗去世同年,王敬武亦死,军推年仅十六岁的王师范接任。

    时任棣州刺史张蟾拒绝支持,自己向请求朝廷另派节度使。当今天子刚刚上台,有心振作,想在淄青打开局面,就顺水推舟以太子少师、忠武军节度使崔安潜为平卢节度使,由张蟾迎入棣州,准备拿下王师范。

    王师范派都指挥使卢弘去棣州打张蟾,没想到,卢弘出城就反了水。

    别看小王年纪轻,本领可不小,一看局面不好立刻示弱,提出让位换命,请卢弘进城商议交接。同时安排了刘鄩做刺客,卢弘一到就被斩杀,连他党羽也被团灭。然后王大帅亲至军中犒赏士卒,收拢了军队,又自率大军攻棣州,擒斩张蟾,崔安潜跑得快,逃回了长安。天子眼看玩砸了,只好承认王师范的帅位。

    所以,为甚李圣听说王师范相约勤王态度比较敷衍呢?你说王师范上台就差点被皇帝一竿子捅下来,再加上淄青这么个反骨仔的人设,王大帅突然说要为国尽忠,这高风亮节的,谁他妈能信呐。

    不过呢,李圣此番依旧派出使者去青州与他勾连。如今朱三势大,别管他忠心不忠心,为了自家性命,王师范跟朱温闹一闹完全可能。平卢军毕竟流着河朔男儿的血,朱瑄、朱瑾能跟朱三对打十年,如今朱三比当年是强了不少,但卢龙也能在北边扯后腿嘛,彼此配合,王大帅干不了十年,能闹个三年五载也行啊。缓个三两年,就是跟老朱拼命,咱辽王也更有底气嘛。

    李忠的情报是准确地。

    热情见过卢龙使者,王师范将几个兄弟、爱将叫来,眯眯笑道:“仁者无敌,此是正理。受我相邀,辽王出兵勤王,已在晋阳大破汴兵,可喜可贺。只是我镇动作有些慢了。看看,辽王派人来催。诸君议一议吧。”

    老王家兄弟多,王师范是老二,上面有个哥哥王师悦,下面还有弟弟王师克、王师诲、王师鲁,都在军中担任要职。听王大帅这样开场,几个兄弟却都没有立刻接茬。自打坐稳帅位,军权有亲兄弟和刘鄩这样的爱将看着,王大帅是一心扑在文治上。办学馆,延揽儒士,劝课农桑,轻徭薄赋。闲了就与一帮儒士高谈阔论,要么就搜集古籍善本,家中藏书破万卷,为大唐的文化建设工作费力不少,但就是不理军务。

    老王家怎么上台的,你王师范是怎么接的位,弟兄们都很门清呐。去年接了朝廷一个诏旨,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李茂贞、韩全诲搞事,顶不住了想拉大伙儿下水,但王大帅愣是痛哭流涕,说什么吾辈为天子藩篱,君父有难,要勤王救驾。别说卢龙辽王不信,自家兄弟们也不敢信呐。而且说完就完了,卢龙倒是回信约兵,可咱王大帅也没接茬啊。上次卢龙使者来见都没见,怎么这又提起来了。

    看自家兄弟相互张望不开口,王师范也不恼,态度和蔼地看向爱将,道:“二郎,有何妙策。”

    此二郎非彼二郎,说的是爱将刘鄩。因擎天保驾之功,刘鄩颇得王师范信重,现任淄州刺史、平卢军行军司马,在镇内是位高权重。刘鄩在家中行二,是以王大帅每每以二郎称之,以示亲近。

    实事求是地说,按刘鄩的看法,王大帅其实是怕朱三。当初朱瑄、朱瑾兄弟与朱贼鏖战十载,淄青便当在后面撑着朱家兄弟,本来三镇就出于同源,有郓、兖在前也算有个屏障。奈何王大帅两耳不闻窗外事,坐视郓、兖败亡。后来与东平王修好,刘鄩其实是认同的,实力不足又不想拼命,或者说,不论实力足不足,既然不想拼命,老老实实跪下是最不坏的选择。

    但是,既已决定低头就该一跪到底。朱三敌人多的是,淄青算老几。只要他们不闹,朱三且顾不上找这边的麻烦呢。

    此时却要跳出来闹,这就是有点作死了。而且大帅把仁者无敌搬出来,刘鄩更是觉着哭笑不得。卢龙救河东,那是唇亡齿寒,这次派人来淄青,也是看李茂贞要完,李鸦儿怂了,河北大地就剩他卢龙一个刺头最显眼,这是想拉淄青下水一起扛包呢。

    关仁义何事?大帅这是真做此想,还是在飙演技?

    “大帅!”刘鄩躬身行礼。王大帅双眼还有点弥蒙,想必是昨夜的酒没醒转,“晋阳一战,只是折损河中兵一二万,汴军主力未损。若我镇年初出兵,机会还有一些,但此时有些晚了。李茂贞虽仍未降,但屡战屡败,军心士气必惰。且凤翔已围困近一岁,城中存粮再多也吃不久了,败亡必矣。且我军准备不足,仓促出战,只怕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