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54、渡若第四

    中秋过后,八月十六。

    大赵立国以来的第二次制科大考拉开帷幕。

    是日,陆宜祯早早地梳妆好,与靖国公府众人一道,去给隋意送考。

    天已转凉,小姑娘上马车后,特意查了查隋小世子的行装里有没有带上厚氅子与厚褥子,见二者具在,这才舒展开眉眼。

    隋意懒洋洋地倚坐在厢壁边,见她举动,好笑道:“这回明明是我去考试,可我怎么觉得,祯儿妹妹比我还要紧张呢?”

    陆小姑娘鼓着腮瞪他一眼,并不理会他的调笑。

    “进去贡院以后,就没有小厮照顾你了,意哥哥,你千万不要着凉,知道吗?我记得前几年,好似有个读书很厉害的举人,就是因为在考试那两天着凉了、脑子浑浑噩噩,所以最后落榜了的。”

    “还有,我昨日特意去问了我爹爹,他说,他当年在贡院参加会试的那几天,蚊虫很多,你要随身戴好这个驱虫的药囊……”

    很奇怪。

    隋意看着她絮絮叨叨的样子,心想,分明只是个二八年纪的小姑娘,可为何他已经能从她软调子的声音里,听出他们二十年、四十年、六十年后的模样呢?

    陆小姑娘见他失神,不满地摇了摇他的袖摆:“意哥哥,你究竟有没有认真听我说话?”

    “……我记得了。”

    隋小世子握住她的手。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紧要的。”

    他没有说最紧要的事情是什么,只捏了捏她的指节,眉眼含笑,指腹有一搭、没一搭地蹭着她的手心。

    陆宜祯眼睫轻颤,瞬间便领会了他的意思,没一会儿,慢吞吞地起了身,勾住他的脖颈,凑到他微翘的唇角边、亲了亲。

    无奈道:“这样总行了罢?”

    ……

    贡院门前喧杂非凡。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背负行囊准备入院的考生、有赶早送考的考生亲眷、还有驻足观望热闹的行人。

    持刀守护秩序的禁军于贡院前坪列成一排,看起来气势轩昂。

    靖国公府的马车缓缓驶到后,沸水般的声音压低了些,无数道打量的视线旋即投聚于一处。

    今日前来为隋意送考的,除了陆家小姑娘,还有隋老太太、隋燕氏、以及隋家二郎隋茂。

    几人对小世子各说了几句叮咛、祝福的话,再过不久,贡院门前、那架巨大的铜锣忽地被红槌敲响——

    “铛!”

    已到了入场的时辰。

    院门前街旋即变得肃静,陆续有提着行李的学子、士人,告别了家中亲属、抬步迈上石阶,跨进了贡院庄重的朱漆大门。

    “祖母、母亲,我也该过去了。”

    隋老太太不舍地垂下手:“好,好,你且去罢,记得我方才同你说的话。”

    “孙儿定不敢忘。”

    隋意笑说罢,接过小厮手中的行装,又侧首朝静站于一旁的陆小姑娘笑了笑,得她弯唇回应,这才转身往贡院朱门走去。

    待他清隽挺拔的背影自门后消失,陆宜祯缓缓地收回目光,紧攥帕子的手指也微微一松。

    秋季的日束投落于脚下,凝成深重的影子。

    ……

    三天两夜不能见隋意,陆宜祯的心里头总觉得空茫茫地。

    所幸徐宛音得了空、会来府里寻她一起做绣品,日子才不至于那么难捱。

    临近入宫,段毓儿被家中看管得愈发严实,并找不到时机偷溜出来,得知了她们二人背着她偷偷相聚,还作了一首酸不溜秋的口水诗、遣人送过来。

    ……

    制科考试的题目,每日都会公示于贡院门外。

    而这些试题,要不了半天,便会传遍整个京都、甚至于传到京外诸州去。

    这几日,京中酒楼茶馆内最热烈的讨论,便是关于这制举试题的。

    即使陆小姑娘闲坐于家中,亦是不免能够听闻一二。

    制举考试第一日,考的是策论,论的是时弊。

    这与往年科举的题目相差并不大,因而公示当天,并没有引起民间市井的波澜。

    第二日,则不再是纸笔作答。

    而考,破案。

    公示榜曰:“众考生集于庭中,大理寺卿为正考官、持疑案簿,簿中所载、皆为赵京十年来未能勘破之悬案。考官将案情一一示于众考生,考生若有疑惑、细究之处,可敲铃询问。录官所记言行,即为考生答卷。”

    这般考法……简直是前无古人。

    故而公示一出,立即掀起了滔天热议。

    有人说:“此考法前所未有,将读书人等同于推官,是强人所难!”

    又有人说:“这做官与破案,是一个道理,要胆大心细、更要深入民情,若是能把案子破好,那么做官儿,也必定做得不差!”

    还有人说:“制科考试本就是选非常之才,题目不困难、不刁钻,那才见鬼!”

    一时间众口纷纭、难辨对错。

    第三日,考的是一道碎玉题。

    即“武官怀中藏玉,考生不论办法,需将玉击碎,方为破题。”

    这道公示一出,街头巷尾、茶楼饭馆,顿时变得空前沸腾。

    傍晚时分,陆宜祯坐车去贡院接人的路途中,不时还能听见拉长了声调的打趣:

    “各位兄台,小弟有一事不明,这制举考试,究竟考的是文举、还是武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