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卷天启大帝 第七十六章 国家财赋

    第七十六章

    熊廷弼的一番对奏,令皇帝顿感朝廷财赋之紧张,从嘉靖年开始,大明的边患就呈现出恶化的局面。在嘉靖中期甚至出现了蒙古俺答汗围攻北京城的惊变。而万历朝也发生了明朝的高光时刻——三大征。三大征之后,明廷财政情况进一步败坏,明军精锐消耗不轻,蒙古林丹汗、女真天命汗相继崛起,又是边患日深。为了应对边关的军事压力,明廷只能招募更多的军队,养更多的兵勇,由是军费开支大增。与此同时,明帝国内部却是天灾人祸不断,上层统治集团,热衷于党争,争权夺利,斗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基层官僚则贪污腐败,效率低下。皇亲贵戚、官绅豪强搜刮民脂民膏,大肆兼并土地,更有甚者逼良为娼,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明廷对于内政的无能表现,极大的激化了社会矛盾,这种弊病从嘉靖朝延续到隆庆朝、万历朝,在隆庆、万历二朝,虽然有过一批精英士大夫试图革除弊病,也起到过良好的革新效果,但是好景不长,张居正被清算是这一切好转势头的转折点,大明王朝再一次急转直下。到了天启朝,这些社会弊病已经发展到了积重难返的危机关头。

    生活在同一个国度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却无立锥之地!

    生活在同一种法度下,却刑不上士大夫。

    律法、道德、乡约民俗诸如此类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变成了有权有势的一群人,用来剥削另一群人的工具。国家百分之九十五的财富,被仅占总人口百分之零点几的权贵阶级攫取、霸占。

    在这种局面下,又怎么可能不出现李自成、黄巢那样的草莽?

    皇帝回过神来后,向叶向高问道:“今年朝廷预计可以收上来多少银子?”

    叶向高沉吟片刻后说道:“七百五十万两左右。”

    皇帝挑了挑眉,追问道:“朕记得前年的总赋税只有五百多万,怎么今年增加了两百多万?”

    叶向高答道:“前年皇考与皇上先后即位,大赦天下,免除了两百多万两的税赋。”

    皇帝点了点头,随后他朝群臣嚷道:“征缴建州叛军,任重而道远啊。朕想着没有个十年八年的功夫,这个努尔哈赤是不会被驯服的。也就是说朝廷用于边备的银子只会在接下来的八到十年里逐年增加!就拿熊廷弼的这个三方布置策来说吧,没有个两三百万两银子是下不来的,这还不算其余诸边的军费,如此算下来,明年我大明国的财赋将要有一半以上供给边军。那么在将来的八到十年里,很有可能朝廷收上来的八九成的财赋都要充作兵饷粮饷。”

    皇帝苦口婆心讲了这么多,其实无非就是一句话,现在朝廷每年只能征收七百五十万两的银子是绝对入不敷出的,想要应付的过来以后的麻烦,必须要想法子将国家财政搞上去。

    皇帝站起身来,在群臣之间走来走去,一边讲一边观察着群臣的脸色,“朝廷用银子的地方一天天的多起来,挣银子的项目若是跟不上,早晚是要出大麻烦的,或者说已经出了大麻烦。”

    走着走着,皇帝停在了大学士兼帝师徐光启背后,他问道:“一个月前春分的时候,朕不是在地坛种下了许多土豆、玉米吗?现在它们长势如何?”

    此话一出,群臣都有些摸不着头脑。小皇帝似乎总喜欢这么虚晃一枪,令做臣子的难以揣摩圣意。

    徐光启也犯嘀咕啊,刚才不是谈论的国家财政吗?怎么扯到春耕之事上了?

    徐光启忙道:“皇上,作物生长譬如教书育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地坛里的那些土豆、玉米,仅仅生长了不足一月,嫩芽才刚刚毛尖,距离开花结果尚需时日。”

    皇帝点了点头,走了一圈后,他又做了回去,叹了口气道:“干农活儿可真辛苦啊,虽然都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可朕的肩膀、小腿乃至手心仍隐隐作痛。”

    闻言,群臣适时的唱和道:“皇上体恤民情,重视农事,以身作则,上行下效,中兴大明,指日可期。”

    皇帝点点头,觉得这帮大臣一个个不愧是满腹经纶的大学士,一个个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一个月前,春分日的时候,按照惯例,皇帝需要亲自赶往地坛,耕种作物,用意就是向天下人表明皇帝跟朝廷重视农桑之事,并且体恤农民的辛苦,倡导大家都努力种田,不要懒惰云云。这种皇帝亲自参与劳作的制度,似乎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存在了,但是历朝历代的皇帝鲜有作到有始有终的。有些皇帝一生也没有亲侍农桑,更多的皇帝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譬如万历皇帝,仅仅有过三五次的躬耕记录罢了。

    天启帝虽然不喜欢干农活儿,但是出于种种政治原因,还是接受了臣下的建议,在天启元年春分之日,亲自赶往地坛。按照规矩,那天教坊司的官员们还得装扮成风、雷、雨、土地等诸位神仙,还有的装扮成农人模样,一齐高唱颂歌。其余百官以及赶来观礼的京师百姓则拿着农具两侧侍立,静候圣驾光临。等皇帝赶到之后,便左手执黄龙绒鞭,右手执金龙犁,在实现已经被松软过的土地上耕种。待皇帝亲耕之时,还需要两个官员牵牛,两个老农协助扶犁,这样的制度设计是防止皇帝压根不通耕种技巧,闹出笑话,有辱国格等等。整个仪式十分复杂,但需要皇帝来完成的部分却少的可怜。皇帝只需要露出微笑,并且将手中的戎鞭与耕犁牢牢握住即可。至于耕作时,只需要紧跟着牵牛的官员以及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农就能糊弄过去。

    不过天启帝所图甚大,不仅仅是为了劭农劝稼、祈求年丰那么简单。

    首先,皇帝并没有像教坊司的官员们奏对的那样,只躬耕三个来回就可以回宫喝冰镇酸梅汤解渴解乏了。皇帝出

    人意料的在两位老农的指点下,耕种了整整两亩地。当时围观在地坛附近,观看皇帝种田的官员、仕子、兵卒、百姓足足有一两万人之多。他们亲眼目睹的年幼的皇帝踉踉跄跄、汗如雨下的耕种了整整两亩地!

    真是太感人了,有木有?

    在忠君爱国氛围浓郁的古代,尊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跟老农民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了大半天,累的都牛饮了两三罐凉白开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有冲击力?

    这还不算,完成了这个极附象征意义的仪式之后,皇帝还当着文武百官们的面,吟诗一首:“三冬望雪意殷殷,积素春来乱玉纹。农事东畴堪播植,勤民方不愧为春。”

    吟唱毕,群臣拜服,对皇帝的才思一通吹捧。皇帝得意洋洋的笑了笑,随口谦虚了两句后,给了温体仁一个眼神,温体仁连忙站出来,向群臣提议由朝野上下素有才子之名的钱谦益作文勒石,铭记今日皇帝一口气耕种了两亩地的事情,并且还要将皇帝刚刚吟唱的这首极具重农情怀的诗作刻在石碑上,供后世之人,千秋百代的瞻仰。

    钱谦益素有江南第一才子之称,温体仁的这个提议倒是中肯的很。可是钱谦益却是面色微变,他瞥了眼面带冷笑的温体仁,敏锐的察觉到了对方的不怀好意。但是他绝不能坏了皇帝的兴致跟群臣的期盼,便只能硬着头皮当众写下一片铭文,洋洋洒洒七八百字,将皇帝辛苦耕种,心怀天下,重视农桑,体恤农民劳作之苦的忧国忧民的大情怀跃然纸上。皇帝龙颜大悦,命魏忠贤等内侍抄录几十分,传阅参与春耕仪式的文武群臣,而后当众夸赞了钱谦益一番,还升了钱谦益的官职,为翰林学士,也就是执掌翰林院的官。原本皇帝是让钱谦益辅佐温体仁惯例内监第二十五个衙门——京报馆的。可是钱谦益爱惜羽毛,没有同温体仁同流合污,成为天子的鹰犬走狗。写了很多辞呈一类的折子,皇帝执拗不过,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但是今天这种“缺憾”总算被弥补过来,皇帝当着朝中文武群臣的面,不加掩饰的表达了自己对钱谦益的肯定与赞赏!

    钱谦益一整天脸面都火辣辣的,倒不是说他脸皮薄,被皇帝赞赏的有些不好意思,而是他实在经受不住四周同僚们透过来的或嫉恨或愤怒的眼神。

    这么重大的新闻京报馆自然没有放过,在温体仁的操作下,这件皇帝亲耕之事被大肆渲染,传播至全天下,一时间,皇帝在百姓们心中的形象,被塑造成了体恤民情,重视农桑,爱惜民力的明君圣主!

    其次,皇帝在地坛耕种的作物不是小麦、黄豆,而是土豆跟玉米。这两种在后世司空见惯的高产作物,在明末却还是新鲜玩意、舶来品。

    皇帝凭借着自己仅存不多的历史知识,深深的明白,这两种作为对于增加人口,解决粮食危机有多么重要。明末的中国人口是六千多万,到了清朝雍乾时期,中国的人口暴增到了四万万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除了雍正皇帝的改革举措外,就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普及。

    在地坛躬耕之时,皇帝命令徐光启向群臣详述讲解了土豆、玉米等作物的高产的优点,并且将来前制备下的“传单”,分发给了前来观礼的仕子、百姓们,着实对推广土豆、玉米等作物起到了极大助力。

    除此以外,皇帝还命令内臣在皇庄(皇帝自己的土地)内推广土豆、玉米,天下百姓见皇帝的皇庄里种植的都是这些新鲜作物,一定纷纷仿效。毕竟,在古代老百姓们总是单纯的认为皇帝的东西都好好的,又怎会不趋之若鹜?

    ……

    皇帝摩擦着手上的茧子,说道:“这个土豆、玉米虽然高产,但毕竟是新鲜事物,国朝百姓对此有疑虑者不在少数。这件事户部的官员们一定要做好劝导工作,对了,再拟个折子吧。在南北二京,免费向百姓发放土豆、玉米的种子。另外,徐老师多派些人手,教导百姓们如何打理土豆、玉米,毕竟这种作物的习性跟小麦水稻可不一样。”

    徐光启感慨的说道:“皇上心细如发,臣谨记,定会勤勉以劝农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