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卷天启大帝 第九十章 出征固原

    第九十章

    等三王及阁臣们离开以后,皇帝说道:“重新修订商业税的工作进行到那一步了?”叶向高诚惶诚恐地答道:“皇上,臣虽然跟户部的官员们商讨多日,但仍然没有拿个章程出来,请皇上治罪。”

    皇帝毫不客气地说道:“不能再拖了。国库必须尽快充盈起来,可以想见,未来十数年内,国朝需要用兵的地方会越来越多,正所谓皇帝不差饿兵,国库里没钱可不成。”

    叶向高不慌不忙地答道:“皇上圣明,勤政爱民;群臣忠正,忧国忧民。这君臣一心,上下同德,国事只会一天天好起来,绝不会荒废。皇上,治大国如烹小鲜,皇上年不及弱冠,何必急于一时?”

    皇帝叹了口气道:“朕又怎能静得下心来?”皇帝瞥了叶向高一眼,推心置腹的说道:“朕今天就给你交个底,大明江山传到朕这一代,已经快穷途末路啦。”

    叶向高跪倒在地道:“皇上,国事虽然艰难,但以皇上的聪颖英明,革除弊政,中兴大明,不过是一振作间的事情罢了。皇上!无论是腐败的吏治还是空虚的国库抑或是蠢蠢欲动、山雨欲来的东虏、北虏,都是癣疥之疾。皇上还年轻,有大把的时间跟精力可以学习如何治国理政,降伏四夷。切勿操之过急。治理像大明这样庞大、复杂的国家,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皇帝有些不悦的问道:“那么以阁老的意思,需要几年拿出重订商税的主意啊?”

    叶向高忙道:“臣不敢,臣一定尽快协调户部官吏,尽早拿出个章程来。”

    皇帝重重的将碗筷砸落在餐桌上,怒道:“莫非叶阁老当真想要朕打发魏忠贤到勤政司衙门里去当差?”

    叶向高面色一变,答道:“内臣岂可任职于外廷?请皇上三思。”

    “即知如此,那便给朕立个军令状,限期完成。”皇帝怒道。

    叶向高沉默半晌后,只能答道:“一个月内,臣必然拿出个章程来。”

    “十五天!”皇帝冷冷的回绝道。

    叶向高说道:“皇上,臣身上兼着的担子可不少嘞,既要在内阁当差,又要在勤政司主持考成法,还要整顿九边,现在又要主持修订新的商税法,实在是分身乏术。”

    皇帝说道:“为将相者,何必事事亲躬?大明何其之大?国务何岂繁重?倘若事无巨细,朕都要亲力亲为,身子又岂能吃得消?十五天就十五天,一个时辰也不多给。”

    叶向高无奈,只好跪地领旨谢恩。

    皇帝得意的笑了笑,天底下的官僚都是这么一个德行,得需用胡萝卜跟鞭子双管齐下,否则他们是不会干活的。

    “对了,王化贞那个款待蒙古人的法子,不知道阁老意下如何?”皇帝迅速岔开话题问道。

    叶向高忙道:“用蒙古人来对付建奴,的确是一招妙棋。可是王化贞当真能够保证蒙古林丹汗收了朝廷的银子后,就会替朝廷卖命吗?假如蒙古林丹汗左右逢源,一边用建奴来邀宠于朝廷,一边又向建奴兜售联合起来,以抗拒朝廷的诡计,两头拿好处,又当如何?国朝同蒙古人打了两百多年的仗,对于他们的狡诈反复可是吃了不少亏啊。”

    皇帝点点头答道:“熊廷弼也是这个意思,他不同意王化贞款待蒙古人,让他们协助防守辽西的战略。”

    叶向高又道:“可假如王化贞真的能够保证蒙古林丹汗能够归顺朝廷,共同进剿建奴,却不失为一大助力。国朝在辽东虽然一败再败,但也并非一无所获,至少得到了一个教训——建奴兵野战能力强,朝廷的官兵则更擅长据城而守。而蒙古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待在马背上,他们的骑射技术才是真真正正的天下无双。假如有了蒙古林丹汗的归顺效忠,正好可以弥补朝廷官军野战能力不足的弱点。官军的火器、钱粮加上蒙古人的骑射,想来平定建奴,不过是在反掌之间。”

    皇帝笑道:“是啊,这个也正是吸引朕的地方。假如王化贞当真有法子让林丹汗归顺朝廷,那么平定建州叛军,就指日可待了。朕也可以睡几个安稳觉了。”顿了顿,皇帝忽然问道:“那么以叶阁老的意见,王化贞当真可以驯服桀骜的林丹汗吗?”

    叶向高面部肌肉激烈的抽搐了一下,沉默了好久。

    有了袁应泰的教训以后,朝野上下哪儿还敢贸然举荐别的大臣?

    见状,皇帝叹了口气道:“叶阁老大可把心放在肚子里,朕绝不追究。”

    叶向高微不可察的撇撇嘴,那表情似乎在说“我信你个鬼,你们老朱家的皇帝是一个比一个不靠谱,都是大猪蹄子,越相信你们,死得就越快。”

    这些话想想是可以的,但面子上还是要尽量讨好皇帝。

    叶向高答道:“皇上,臣一心谋国,拙于谋身,假如能够定国安邦,臣即便死一百次也不会后悔的。臣刚刚迟疑,绝不是因为担心皇上事后会怪罪臣。而是臣对王化贞这个人了解的不多。不过,臣倒是知道兵部尚书张鹤鸣对王化贞颇为推崇,皇上何必唤他前来问询?”

    皇帝暗自摇头,觉得叶向高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蹴鞠高手。

    “算了吧,那个张尚书朕又不是没召见过。他啊,的确有点儿能耐,可惜他心里装的只有自己的名利,一点一毫也没有国家社稷!”皇帝不满的嚷道:“朕不愿意见他。这件事还是要派几个机灵点儿的人到辽西,到广宁城去了解了解具体情况才好下定论。”顿了顿,皇帝道:“叶阁老,就由你举荐几个人到辽西走一趟吧,好好查一查,好好看一看,给朕做个评估报告出来,朕倒是要看

    看这个王化贞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呢?还是多多益善的韩信!”

    叶向高忙道:“那么臣就安排几个精干的御史去看看?”

    皇帝点点头道:“可。”话音落下,皇帝便摆了摆手,叶向高会意,离开了乾清宫,回到了文华殿内阁。

    见叶向高回来,阁臣们纷纷围上来,说道:“叶阁老,刚才福王来过。”

    叶向高吃了一惊,忙问道:“他来作甚?”

    阁臣们七嘴八舌的答道:“还能干什么?逞口舌之利罢了。”

    “无非就是耀武扬威,仗着皇叔的身份,对咱们威逼利诱一番而已。”

    “唉,皇上怎么会宠信这么一个昏聩荒唐的藩王?听说他在洛阳就藩的时候,可是无恶不作啊,干尽了伤天害理的勾当。”

    叶向高静静的听着,然后坐下来喝了碗凉茶,问道:“福王是不是提到了袁应泰案?”

    徐光启忙道:“叶阁老料事如神。现在福王受命办理袁应泰案,是铁了心要借机株连一大批朝臣了。”

    见徐光启第一个跳出来表示同仇敌忾之意,叶向高暗自点头,心说徐光启经过这几个月的磨砺,果真是长进了不少。至少他现在已经在设法跟东林党人缓和矛盾,乃至培养自己的势力了。要知道,无论福王怎么借袁应泰案大发yín威,也不会动摇徐光启的地位。

    因为徐光启是首席帝师!是皇上潜邸之时唯二的班底!

    是天字第一号大红人,就连魏忠贤也比不了这份情谊。

    之所以徐光启跳出来抨击福王,倒不是说徐光启嫉恶如仇,不过就是为了讨好东林党,跟个其余阁臣处好关系罢了。如今内阁之中虽然没有一个人挑明身份,宣称自己是东林党人,但大家伙都心知肚明,除了徐光启跟王象乾以外,就连叶向高也跟东林党人不清不楚的。

    叶向高笑道:“徐阁老大可不必忧心。区区一个福王还翻不出什么浪花来,让他尽情尽兴的折腾去吧,不过是枚不知天高地厚的棋子罢了。”

    见叶向高胸有成竹,阁臣们无不拜服,他们忙问道:“假如福王当真凭借袁应泰案,株连朝堂上大批忠臣志士,当如何是好?”

    叶向高叹了口气道:“诸位,袁应泰丢失辽左,罪无可恕!这一局,东林党的确是棋差一招。成王败寇,既然输了,肯定是要被剪除一茬羽翼的。东林党若还想保证辽沈丢失前的大好局面,那是不太可能了。”

    闻言,阁臣们无不心怀戚戚之意。

    “但福王若是不见好就收,那便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福王在朝野的根基浅薄着嘞,他是斗不过东林党人的。再者说,从万历朝起,福王不就是东林党的手下败将吗?”叶向高举重若轻地笑道:“别搞得一副天塌地陷的模样,事情还没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孙承宗不是率师平叛去了吗?他可是正儿八经的东林党人啊,他的功绩也就是东林党的功绩。只要孙承宗能够挟大胜归来,东林党还是那个东林党,大明朝仍旧是那个众正盈朝的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