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卷天启大帝 第九十九章

    第九十九章

    皇后张嫣呆坐在窗前,有些心神不宁。宫中现如今已经再传流言蜚语了,说张嫣已经失宠。无怪乎他们会以讹传讹,毕竟,皇上已经数月没有宠幸过她了。但是张嫣明白自己并没有失宠,因为皇上这些时日也没有到其余妃嫔那里去留宿。

    张嫣命人唤来皇上的第二心腹太监高起潜,问道:“皇爷最近都在忙些什么?”

    高起潜忙道:“皇爷身系天下安危,日理万机,所要处置的国务堆积起来,比奴婢的个头还高。”

    张嫣蹙眉,又问道:“不是说朝廷在固原用兵胜利了吗?既然打了胜仗,皇爷也该歇一歇,放松一下才是呀。”

    高起潜道:“回娘娘话,奴婢们见皇爷日夜操劳,也是心疼的厉害。也总拿固原镇平叛大捷来劝慰皇爷。可皇爷却说:越是得意,就越应该保持清醒。古往今来太多英雄豪杰,倒在了得意忘形上头。远有西楚霸王,近有东林党。”

    张嫣面色微变。“本宫在民间的时候,素闻东林党人廉洁奉公,贤明忠正。老百姓们对东林党人都是交口称赞,真不知道皇爷受了什么奸佞的蛊惑,竟然在朝野上下掀起了针对东林党官员的风波。高起潜,你是皇爷身边的心腹,更应该担起责任来,劝说皇爷亲贤臣,远小人。”

    高起潜不慌不忙地笑道:“娘娘有所不知,皇爷常常同我们讲,这东林党人里头,的确有许多贤达君子,可是自打先帝即位以来,东林党得势,于是乎朝野上下大批的官员闻风投靠,这里头的人事可是良莠不齐啊。先帝在位时日断,皇爷又年纪青,东林党人便摆出一副师长的架子,摆出一副顾命大臣的架势,每每对皇爷的施政纲领指手画脚,品头论足。到底谁是君谁是臣?这不是得意忘形又是什么?”

    顿了顿,高起潜阴测测的笑道:“大明朝只能有一个太阳,一个声音,那便是皇爷!东林党依仗着自己党羽众多,根基深厚,便倚老卖老,自然不讨皇爷的欢心。”

    张嫣生气的指着高起潜说道:“原来你也是个奸佞小人。”

    高起潜连忙跪倒在地,他爬到张嫣身边,轻声细语的讲道:“娘娘请息怒,奴婢可算不上奸佞人物,充其量不过是个臭苍蝇,屎壳郎罢了。皇爷身边真正的大奸大恶之徒,实乃魏忠贤啊。”

    张嫣点了点头,最近老有人在她面前提及魏忠贤,而她自己也明白这个人深得皇上的恩宠,但她更明白,这个魏忠贤是个祸国殃民式的人物。

    “本宫知道魏忠贤不是好人,但你高起潜就洁身自好了不成?”张嫣冷笑道。

    高起潜忙道:“奴婢以前摄于魏忠贤那个老王八蛋的威逼利诱,的确干了许多伤天害理,陷害忠良的事,但是最近见皇爷宵衣旰食的为国事操劳,见到皇后娘娘如此贤惠,大明中兴指日可期,奴婢便得到感召,幡然醒悟,决意同魏忠贤那个老王八蛋一刀两断。日后,奴婢愿为娘娘内应,在一旁死死监视着魏忠贤,搜集他的罪证。”

    张嫣喜道:“如此便好。佛陀说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高起潜,你若是能掌握魏忠贤的关键罪证,本宫定会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高起潜闻言,自是千恩万谢,感激涕零。可是待高起潜离开张嫣的寝宫之后,还不待面上的泪痕干涸,便轻狂的大笑起来。

    魏忠贤啊,魏忠贤,从现在起,有了皇后娘娘站在我这头,向皇爷吹枕边风,你还拿什么跟我斗?走着瞧吧,你很快就要失宠了——

    ……

    乾清宫。

    皇帝召集内阁群臣及兵部主要官员议政。皇帝开门见山的说道:“固原镇叛兵已除,内患消弭,现在正是着手辽东防务的最佳时机。现在辽东巡抚王化贞是一天上奏数封折子,请求朝廷给钱给粮给兵,信誓旦旦的说着要反攻,要渡过辽河,收复失地;而辽东经略熊廷弼较劲一般,每天给上奏的折子比王化贞多一倍,劝朕莫要轻急冒进,他说当务之急是固守辽西,因为辽东一败后,大明再经不起任何一场溃败了。辽西之后,便是山海关,山海关之后,便是京城。诸位臣工今天就议一议,朕到底该听信谁?”

    兵部尚书张鹤鸣起身上奏道:“王化贞在辽东溃败之后,能够驻守广宁城,收拢残兵,坚守住辽西,足可见其确有真才实学。更何况,王化贞在辽西素得人心,北部的蒙古人都很敬重他。王化贞也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方略,通过款待蒙古林丹汗,与蒙古兵一道渡过辽河,收复辽东。臣以为王化贞的建议是可行的。”

    皇帝点了点头,没有做出表示。

    “王化贞是叶阁老的学生,叶阁老就不打算讲两句?”皇帝瞥了眼叶向高,意味深长的讲道。

    叶向高上前一步,答道:“启奏皇上,正是因为王化贞是臣的学生,臣才更要避嫌。”

    皇帝笑道:“朕曾问,古代圣贤都秉持着‘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心思为国举荐贤才,如此国家才能获得最多的贤才,才能昌盛富强。叶阁老可不能因为朝野中外的那点儿名声,就让朝廷少了一位贤才啊。”

    叶向高面色微变,迫不得已他只能硬着头皮说道:“臣

    觉着王化贞的计策未尝不可以一试。现如今广宁城中已经收拢了十余万兵马,固守辽西之地,绰绰有余。假如王化贞当真有法子,可令蒙古林丹汗俯首帖耳,在我大明的旗帜下,冲锋陷阵的话,的确是莫大的助力。击溃建州叛军,指日可期。假如王化贞没有那个能耐,不能笼络住蒙古林丹汗,那么朝廷损失的也不过是些钱粮而已。辽西之地仍不会有任何闪失。”

    叶向高这番话讲的与其说是老成谋国,不如说是老奸巨猾。话里话外,没有一点儿自己的意思,都是些骑墙派,折中主义的论调。

    皇帝摇了摇头,他发现叶向高已经越来越像曾经的方从哲了。

    “王化贞的建议的确令朕心动。”皇帝淡淡的开口说道。“款待蒙古人,每岁只需拨款40000两纹银,而广宁城中那些军队,朝廷每岁却要拨款500000两以上。从目前国库空虚的现状来看,王化贞的计策似乎更经济些。”

    话已至此,群臣便晓得,王化贞的计策怕是要落空。

    果然,皇帝话锋一转,又道:“可是熊廷弼离京上任前,朕已经敲定了‘三方布置策’才是收复辽东,平定建奴的国策。假使我大明朝连剿灭一个小小的建奴,都需要仰仗外夷的帮助,岂非令天下臣民耻笑?再者说,当年安史之乱,大唐也有过向外夷借兵平叛的经历,可结果怎样?不过是引狼入室!辽东尚有大明百姓百余万,若是让蒙古人入境,岂非要被狠狠的劫掠一番?”

    话音落下,皇帝扫视群臣一眼,这帮家伙可都对熊廷弼没有好感,这些天因为王化贞的上奏,他们没少在朝野上下鼓吹反攻的事宜,尤其是兵部尚书张鹤鸣,更是对王化贞推崇备至,在他眼中,似乎以夷制夷成了能够拯救大明辽东百万民众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方布置策,广宁、天津、登莱。此三地一者与辽东接壤,后二者皆与辽东隔海相望,在此三地布置兵马,徐徐图之,才是稳妥的法子。”皇帝又道:“打仗嘛,前线拼的是精兵强将,可在朝廷这儿,打仗拼的却是草谷钱粮。如今国库空虚,支撑一场大的防御战都略显不足,更何况是大规模的反攻呢?想要收复辽东,剿灭建奴,最根本的法子还是要充实起朝廷的钱袋子啊。”

    闻言,叶向高面色微变,心头大震。

    果然,皇帝话锋一转,又道:“叶阁老,重新修订商税的事情办的如何了?”

    叶向高咬咬牙,答道:“已...已经基本妥当了。新修订的商税法,每岁可多征收一百万两以上的银子。”

    皇帝眉头一挑,讥讽地说道:“叶阁老还真是会替商人们省银子啊。”

    叶向高连忙跪到,向皇帝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