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卷天启大帝 第一百三十章 新的开始

    第一百三十章

    在皇帝的一整套旨在充盈国库的新政施政纲领中,还有恢复一条鞭法乃至摊丁入亩的政策以及削减宗亲奉养的政策,但是从丈量天下田亩以及增加商税这两条消息公布出去以后,群臣的反应来看,这两条政策还是不要过早暴露为好!

    现在的皇帝还远未到张居正或者雍正那般对国家拥有绝对掌控力的地步!

    皇帝兴许牢牢地把持着兵权!

    但是在政治上,皇帝并没有一个坚实的班底,他的政令往往出了京城就不好使了!

    张居正之所以能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因为张居正宦海沉浮几十年,早已在官场跟士林培养了一大批有能力又足够忠诚的门生故吏帮助他落实一项项新政!

    雍正皇帝之所以能够推行新政,一来是因为他皇帝的独尊身份,二来也得益于他在潜邸之时已经网罗了足够优秀也足够忠心的大批能臣武将!

    可皇帝有什么呢?

    首先他几乎没有潜邸期,只临时拼凑了田弘遇跟徐光启两个人。

    其次,皇帝过于年轻,以至于没有足够的威望令天下归心。

    事实上当年成祖皇帝靖难成功之后,跟方孝儒讲过的那句话十分有道理——国赖长君。国家依赖年长的君王统御!

    这是一个十分自然的道理,只有具备足够阅历的人才能更好的治理国政,不是吗?

    特别是在明朝这个注重孝道,讲求资历的文化大背景下,嘴上没有几根毛,那里好意思站出来发表意见?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皇帝在政治上没有足够的威信,更没有坚实的根基!

    大明朝党争太厉害了,皇帝只能疲于应对,勉强能够令他们相互制衡,维持住朝局的稳定,已属不易,想要破除党争的局面,又谈何容易?非有十年八年的苦功,是难以扭转这股党争的颓势的。

    皇帝沉默半晌,他终于醒悟,就像掌控兵权需要一群忠心耿耿的将领一样,想要玩转朝堂,自己也必须培养一支效忠于自己并且具备足够能力的班底!

    不过,在官场上培养班底可不容易,跟军队里杀敌立功不同,官场是讲求资历的!

    皇帝面沉似水,他觉得自己太过于孤单无助,似乎举世皆敌。

    皇帝在向群臣倾诉过开放海禁跟丈量天下田亩的意图之后,见群臣意兴阑珊,拥护者、响应者寥寥,便聪明的转移了话题,没有继续将剩余的新政内容一并抖搂出来。

    他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年是不是逢科考年?有春闱?”

    叶向高忙道:“回皇上,今年是天启二年,照例恩科会试,礼部这些天一直都在筹备这件事,现在距离会试首场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现如今京城之中可谓是才子荟萃,来自两京南北直隶一十三省的举子们都赶到了京城,期盼着入仕为官,替皇上分忧,替朝廷解难。”

    皇帝点了点头,说道:“往年会试都考些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总之都是些八股取士的老套路,今年是朕登基以来,头一遭科考,朕想搞出点儿新意来。”顿了顿,皇帝点了徐光启的名字,说道:“徐阁老负责出三套试卷!一则名曰农科,一则名曰兵科,一则名曰算科。此二者与八股文章考考经义歌赋不同,无论是农科试卷还是兵科、算科试卷,都要出一百道题目!令举子们像策问那样解释难题,而非仅仅阐明四书五经中的大道理。当然,众爱卿跟天下士子也无需担忧,这三科成绩,仅供参考,不录入最终成绩。但这三科成绩优异者,朕将会在殿试中宴请他们。”

    一是激起千层浪,皇帝总能用他的异想天开震惊文武群臣!

    历朝历代对于科举考试都是极为重视的,特别是明代文官集团势力膨胀的大背景下,对于科举考试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以往的科举考试都是选举法中名列出来的八股取士,考的是文章,是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历来都是一字不改,奉若圭臬的制度,到了皇帝这儿,却是一拍脑袋给改了!

    群臣纷纷上奏表示反对,皆称八股取士乃祖宗之法,不可更改,更何况科考之重要性关乎朝廷的安危,社稷的倾颓,怎可贸然更改。

    皇帝满脸的不耐烦,他摆了摆手,喝道:“朕也未曾改弦更张!不都已经说的很明了了吗?农科、兵科、算科并不录入最终成绩!举子们之前准备的经义典籍照常使用就是,八股取士朕也没说要改!一切照旧!只是让士子们多考三科罢了。”

    面对皇帝的解释,群臣不以为然,皇帝的花花肠子骗骗老百姓兴许还可以,但是养心殿里都是些老狐狸,他们要么是内阁重臣,要么是兵部要员,要么是宗亲勋贵,都是些见过大场面的人,心眼比谁都多。

    皇帝说的好像真的风轻云淡一般,但群臣敏锐的捕捉到皇帝谈话中的重点——但这三科成绩优异者,朕将会在殿试中宴请他们。

    什么样的举子能够在皇宫内觐见天子?

    答案:贡士

    也就是通过会试考试的举子。

    这类人有多少?一般都是一百来个——每三年才从全国范围内考上来一百来个名额!

    这是多么珍贵的机会!

    能够参与殿试比什么都重要!

    皇帝表面上看似对原来的科举考试,八股取士一字未改,但实则已经对科举考试进行了翻天覆地的革新!

    群臣虽然尚不能遇见这种改革的后果,但是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什么都不动,什么都不改对他们才最有利,动了,改了,他们的地位跟权势也势必会随之大变!

    徐光启!

    沉寂了一年之久,徐光启又一次成为了整个朝野上下瞩目的焦点!

    皇帝将拟制三科试卷的大权交给了徐光启,也就等于将殿试的入场券批量交给徐光启代理,按照腹黑一点儿的看法,现如今的徐光启有着任意推举贡士的权利,因为试卷都是他出的!他只需漏漏题,就会有许多徐光启的门生轻松的进入殿试!

    莫非皇帝是在给徐光启积累政治资源,搭建班底?

    这种念头最先浮现在内阁重臣们的心里,对于这些重臣们来说,天底下没太多的事情值得引起他的侧目,但这件事却足以令他们提高警惕。

    历朝历代都有一个规律——在士林中德高望重之辈,往往能够轻而易举的攫取国家的权位。明朝更是如此,几乎每一位内阁首辅都是士林中身负雅望之人,而从万历朝以来,频频更迭的首辅,又都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士林的敬仰。

    说一千道一万,江山社稷最终还是交由他们这些士子,知识分子去治理!

    所以谁赢得了知识分子们的心,谁就能做大做强!

    而现在徐光启获得了这样一次机遇。

    徐光启缓缓跪倒在地,口称领旨,他面无表情,眉眼低垂,看不出喜悲。皇帝见状,欣慰的点了点头,看来一年多的历练令徐光启长进了不少。

    这一年多来因为“泰西书院”的风波,几乎令徐光启站在了天下士子的对立面,站在了儒家学术的对立面!

    但是经过一年多的辩论、宣传,徐光启那一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正在一步步的令越来越多开明的士大夫团结到徐光启身边。

    当然,其中也不乏有投机倒把之徒,毕竟徐光启独得皇帝眷顾,宠命优渥的现实也是举世皆知。抱住了徐光启的大腿,也就等于接近了皇帝,接近了这个帝国最大的权柄。

    皇帝又吩咐了许多关于今年春闱的事情以后,才缓缓道出了群臣们最关心的事情,这件事的道出,也表示着皇帝累了,议事结束。

    皇帝说道:“关于熊廷弼的去留,卿等不必在上折子来了。还是那句话,熊廷弼虽然丢失了广宁城,但他也尽力了,他重创了建州叛军!歼敌数万,朕非但不会责怪他,还要奖赏他,夸赞他,升他的官,加他的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