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220章 海上商路

    “随后,我又花高价钱到那边请回来几个盐工,按着盐渎县的盐场的样子,就在为鄮县海边建了这个盐场。而且,咱们鄮县的一些百姓也会晒盐,我把他们都聚拢起来,为我盐场所用,这些百姓也乐意。”虞翻有点得意洋洋,看来他自觉自己做得不错。

    “好吧!那你带我去看一下盐场。”陈飚不多说废话,而是要亲眼看一下是否是真的。

    虞翻随即带着诸人来到盐场,一些盐工正在晒盐。盐工在海边挖了个池子,引海水进入池中,经过一系列的晒盐工艺,便出来了盐。不过,这盐仍是块状,呈浅黄色。显然,盐工们并没有办法制成更细更白的盐来。好在盐场已经建起来了,这是他治下唯一的官府盐场。

    “仲翔,这盐场一年能产多少盐?”

    虞翻想了一下,才回答:“咱们盐池一般一年有半年以上能晒盐,如果气候没变化的话,一年可产至少三四百万斤盐。”

    “气候有变化?”陈飚不解地问。

    “主公,这边的天气可谓是反复无常,刚才天天好好的,转瞬之间就下雨了。”原来,虞翻是指晒盐时突然下雨,工艺还没走完,盐都被雨水冲走了。

    这种问题在21世纪有很多办法解决,在这个时代还真是无奈,晒盐也是要靠天吃饭的。虽然陈飚知道有一定的工艺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但具体工艺是怎么操作的,他却不懂。

    “这产量有点少。仲翔,要注意提高产量。”如果是纯盐的话,这三四百万斤也只够几十万人食用,更何况这玩意还不纯。而他治下如今已有近五百万人口了。

    当然,这年代还有私盐无数,目前还是主要的盐的来源。看来,一个盐场还不够,该是扩大规模的时候了,至少还要再建十个盐场才行。

    “仲翔,这盐场有两件大事要做,第一,这盐场已成规模,我扬州可不能只有一个盐场,我需要多建几个,另外,除海盐后,还要建井盐场或湖盐场,鄮县太偏僻了,光把生产出来的盐运到皖城或其他地区,就得花几个月。”

    “第二,你要寻找能把盐精炼得更小更细的工艺,可在民间寻找或高价悬赏,相信必有所获。”

    虞翻点了点头:“主公,海盐场如今在鄮县建了一个,再建其他的也是容易,毕竟有经验在此,至于湖盐或井盐,恐怕要勘查地形,确定湖盐及井盐所在,才能建盐场,这难度可不小。”

    “哈哈哈哈,有你虞仲翔,我又何须忧虑?”

    “主公,你的意思是?”虞翻顿时脸色大变。

    “你仍需主持盐事,但我希望你去豫章郡、丹阳等郡,把当地已经废弃的盐场恢复起来,为我所用。”在战乱之前,有些地方是有朝廷的盐场的,只是战乱之后,部分盐场被毁了,部分盐场则成了私人盐场了。

    “这……这……”听到被调离鄮县,虞翻有些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