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60章 养老制

    “陛下心系天下万民,实乃社稷之福,万民之福。”王天赐真心的说道。

    朱祁镇摆摆手,说道:“比起太祖皇帝,朕还差的太远了。”说着,他似有所感,望着岸边的那些纤夫又说道:“西汉礼学家戴圣曾经说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朕每每读到这句话时,深以为然,一个国家不管在有钱、军事实力在强大,如果做不到幼有所依、老有所养,那就是对百姓的不负责,这样的盛世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天赐,你是在地方上待过的,你应该清楚百姓的艰难,偌大的大明朝,朕可能做不到每一个人都不挨饿,不受冻,可朕希望朕在位的这些年里,能为百姓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至少在朕死后,老百姓们能说一句明兴皇帝是个好皇帝朕就满足了。”

    皇帝的话让王天赐即震惊又感同身受,这些年他在家乡沂州府行医问药,见过了太多太多鳏寡老人悲惨的晚年生活,还有那些孤儿,自小父母双亡,或被卖于地主官宦之家为奴为婢,一辈子不见天日,或被饿死……

    “陛下,臣定当竭尽全力!”王天赐郑重的跪下,大声道。

    “回京之后,你就着手成立大明医疗保障司,你为首任司长,日后全国医校、医生、义药局、养老院统归医疗保障司管辖。”朱祁镇道。

    “臣,遵旨。”

    养老院其实并不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产物,《明实录太祖实录》、《大明会典》中记载,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诏民年七十之上者,许一丁侍养,与免杂泛差役。”

    这条人性化的政策,朱元璋是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的,他了解农耕时代绝大多数人吃穿用度全靠田地上的收成,家里有70岁以上老人者,国家免除家中一人的差役,便可以让百姓有更多精力从事劳作,如此就可以多赚一点财物去奉养自己年老的父母。

    这条政策是朱元璋实现构建老有所依的福利社会的开端,在朱元璋的设想中,他知道光靠子女种田来抚养老人效果并不好,因为如果某年收成不好,那全家人都会跟着饿肚子。

    于是,朱元璋在洪武十九年又下令:“今特命有司存问于高年,恤鳏寡孤独者必得其所,笃废残疾者收入孤老,岁给所用,使得终天年。”(《明实录太祖实录》)

    在这条新颁布的政策中,朱元璋增加了两条新的养老措施,第一条是定期给老人发放米、粮、丝绸、棉絮这些生活物资,第二条是修建养老院,由朝廷出资照顾那些没有子女照顾的老人。

    这些政策从明初一直贯彻到明末,虽然后期因为天灾人祸以及北方野猪皮的入侵让这些政策已经形同虚设,更有甚者利用手中权力官商勾结骗去朝廷拨给各地的款项,但是这确实是封建社会中的一大进步,为朱元璋点赞。

    朱祁镇看了看波涛滚滚的长江,望着南京的方向陷入沉思。

    ……

    画面转回兰州(明称为兰县,本文为了读起来方便,以下皆称为兰州)。

    夕阳如血,战旗猎猎。

    一场攻防战结束后,随着鞑子又一次败退,城墙上的身穿红色甲胄的明军发出阵阵呐喊声。

    城墙下,黄色的沙土地上铺满了横七竖八的尸体,尤以城墙根下的尸体最多,有鞑子的,也有明军的。斑驳的城墙上到处都是鲜血,碎肉和刀枪留下的痕迹。

    未死者的哀嚎声、濒死战马的悲鸣声,夹杂着令人作呕的血腥味的寒风,以及城墙上不断抛下的尸体,让兀良哈的主将乌什哈有些恼怒。

    连续几日的攻城,他的前锋两万大军已经伤亡殆尽,剩下的三万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士气低落。

    “该死的明狗!”乌什哈骑在战马上,看着明军不断将登上城头战死的蒙古勇士随意的扔下城墙,还有城墙上时不时传来明军肆意的笑骂声,这他感到非常的愤怒。

    “哈格,鞑靼那边怎么说?”乌什哈拨马回身问道。

    “将军,那日勒将军让我们继续猛攻,他说明军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只要我们继续进攻,明日一定能破城。”哈格低着头说道。

    “放屁,他那日嘞只会让我们兀良哈的儿郎去送死,他们有十二万大军,却只会在我们侧翼虚张声势!他不配做黄金家族的后人!懦夫,胆小鬼!”

    “大将军,如今天色已晚,不如我们先回营地吧。”

    乌什哈又回头看了看对面高大的兰州城墙,狠狠的猛抽了一下马鞭,往营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