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112、克定厥家

    一刻钟后韩汜回来,“陛下,人到了。”

    “臣请圣躬安。”

    皇帝低头看奏疏,指着一旁的小桌子道:“拟两道旨。”

    “是。”

    韩汜领命去往翰林院后,皇帝翻开桌上的奏疏,时隔一年,立储二字让他当即拉沉下了脸。

    “是。”

    “陛下。”赵慈走入殿,“楚王妃携其子在殿外求见。”

    “对,就是他,让他过来拟旨。”

    “陛下忘了么,梁内翰近日告了假还乡,”韩汜看着皇帝,又道:“想来是中秋佳节快到了,内翰他思家了吧。”

    “中秋佳节?”皇帝抬起头凝着韩汜,旋即倒靠在椅子上,“这么快,就又到中秋了么?”皇帝轻轻呼了一口气,“去翰林院喊其他学士过来。”

    “朕记得扬州通判自及第已在扬州呆了两个年头吧?”

    吏部官员回道:“是,姜通判两任满已通过审官院的考核是否升任知州,还请陛下定夺。”

    韩汜便转过身躬身道:“回陛下,臣还记得,不过已经快有一年之久了,姓刘。”

    皇帝将册子放置一边,“凤翔是边境州府,人选不能太过草率,派个通判去吧。”

    “京中查缺补漏,这是各个州府还空缺的职务,请陛下过目,”吏部将地方名册呈上,“朝中能用的人都已经用尽,秋闱刚过,今年录取的举子比往年也要多,便只盼着明年的春闱能够快些来。”

    皇帝看着册子抬头看向官员疑道:“怎么是你?”

    建平十年,楚王从京城返回岐山,京中度过了相对安宁的半年。

    吏部的官员便问道:“还请陛下示意。”

    “再让其去凤翔府再呆一年,之后就调回京中吧。”

    韩汜便在旁侧小心道:“陛下说的是梁内翰么?”

    “是。”

    吏部的人离去后皇帝伸出手指了指殿外,一时间好像想不起来要叫之人的名字了,“将那谁...那谁谁?”

    “陈侍郎知道陛下不想见他,便差臣来了。”

    皇帝撑着头,“无人可用吗?”看着凤翔府上的红圈圈,眯起了双眼,问道旁侧,“朕记得楚王曾经推了一个人选上来,都承旨还记得么?”

    ——————————

    建平九年,临中秋,岐山县各个街道旁的酒店门前都挤满了饮酒与买酒之人,画竿下面悬挂着一面锦旗,上头写着醉仙二字。

    楚王趴在书斋的桌案上睡着了,旁边还摆着一盘新鲜未动的葡萄。

    梦里的马蹄声将她惊醒,醒来时才发现是小六子的脚步声。

    “阿郎可是又做噩梦了?”小六子将买回来的酒轻搁在桌案上,转身出去端了一盆清水回来,“瞧瞧这额头上冒的汗珠。”

    楚王侧头看着院子里的霞光,小六子将一块干净的绢布拧干递过,“明儿中秋,酒都给您备好了。”

    楚王擦了把脸,惊疑道:“不是才过了秋社吗怎么就中秋了?”

    “秋社?”小六子眨着呆愣的眼睛,“都已经是两个月之前的事了。”

    “是吗?”楚王低下头,看着桌子上的旧信。

    “您现在是知县,中秋生辰,要通知衙门里的人么?”

    楚王摇头,“不了,让他们在家好好过中秋吧。”

    “前两个年头您不让声张,但今年岁整的生辰您也不过么?

    楚王只将桌上的酒拿起,独子一人走出后衙。

    衙门升堂时,为了以示公正,大堂前的院子便允许百姓进入观望,因此大堂院子修建的十分开阔。

    秋风将树上泛黄的叶子吹落,马蹄踏响枯枝,区别于州府厢军穿着的禁军随行在马车两侧,前头骑马的有带甲的将领以及一个穿公服的年轻官员。

    至凤翔境地,官员招来几个骑马的士卒小声吩咐了几句,之后便见他们快马加鞭的往凤翔府赶去。

    马车稳当的行驶在官道上,时而可以听见路径的驼铃之声,车内的人抱着已经熟睡的孩子缓缓掀起车帘,夕阳迎面照来,有些刺眼。

    【月初

    翰林学士按皇帝的意思拟完两道旨后抱着圣旨前往了政事堂,皇帝最后交代完一些琐事才单独召见候在殿外已久的楚王妃。

    “请圣上安。”

    萧幼清进来的时候还带着一个已经会走路的孩子,皇帝凝视着被母亲劝导跪在地上的孩子,自他出生起,这还是第一次相见。

    皇帝从座上站起,缓缓走到萧幼清跟前,“他叫什么?”

    楚王走后,皇帝不再过问楚王府的任何事,萧幼清便回道:“王爷离京前替他取名宗仁。”

    “仁?”皇帝旋即俯身伸出手,孩子便爬到母亲身后躲着不肯出来。

    “这孩子生性有些腼腆。”

    皇帝便直起身,“你起来吧。”

    萧幼清拉着孩子一同站起。

    皇帝负手转过身,“你已经许久不曾进宫了,这次来见朕?”

    “马上要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