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288章 民生,教育与改制

    当林逸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之后,那些文官们思考一下,在经过户部税司的测算,发现的确如林逸所预料的那样,这一项国策也就被通过了。

    同时,税司的官员还表示,这一项国策推行下去之后,帝国的百姓会很快富裕起来。这对于帝国和百姓都是有好处的。

    毕竟,百姓们手里有钱了,才会更加支持帝国,帝国也可以实现藏富于民,让帝国更加稳定。

    所以,这一项国策就这样被通过了。

    而此时,林逸也发现,在朝堂上有属于自己的势力,是多么爽的一件事。

    这事如果放以前,即便赵绪同意,这些官员也会想法设法的出来反对,哪像现在,自己只是提出来,就自然而然的有人帮原因说出来,同时给尽可能找更多的优点。

    不得不说,这样的感觉,真的爽!

    在民生教育这方面,林逸先后提出三权分立,免除农税,新建学校,实现义务教育,鼓励女子读书,提高一些基层的待遇(如老师等)。

    同时林逸提议在帝京新建两所综合大学,各地方也同样需要新建综合性大学,为帝国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

    又表示,在大学毕业之后,每年从各省新建的大学之中挑选百人送往欧洲深造。

    同时表示,每年选拔上来的人才数量,将决定第二年对于大学的财政拨款。

    而且这里说的综合性大学,并不是以前那种所谓的国子监,只教文言文,而是包含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

    林逸要的就是帝国各类学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对于这一点,文官们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武官则在看戏。

    文官方面表示支持的,除了那种无脑支持林逸的人之外,也有一些是有见识呢官员。

    他们很清楚现代学科不再是他们年轻的时候所学的那些了。想要帝国长治久安,那么这些西学就必须要学习。

    而反对的官员则要比赞同的官员,单纯的多,他们是担心帝国如此大规模的支持西学,会让帝国百姓忘记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瑰宝。

    最后,林逸在结合双方的意见之下提出,以中学为骨,西学为骨,自创独属于大夏文化圈的综合性大学。

    也就是无论小,中,大,各级学校,都必须学习大夏文化,加深爱国主义教育,然后再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

    这也就是说,无论你选什么学科为自己的主科,大夏文都是必学的。

    同时,本着帝国不养闲人的准备,林逸请求赵绪将国子监改制,从一个单纯的供人读书的国家机构,变成一个监督帝国各级学校(小,中,大)教育的机构。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第一编写教学大纲,第二就是巡查各省教育情况。

    并将这种情况纳入一年一度的年度考核当中。

    林逸觉得,就国子监那帮已经读书读傻了的人,一个个不知变通,但偏偏有学富五车的书呆子,很适合这项工作。

    既避免了这帮书呆子待在京城里面,一个个吃饱了在那里妄论朝议,又能发挥他们的长处。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只不过,这帮人似乎只对大夏文学熟悉,对那些西学则是半懂。所以林逸考虑要不要再往国子监塞一些懂西学的人。

    在民生当面,除了这些之外,林逸还鼓励个人创办工厂,同时要求朝廷让出一些工艺简单的行业,由民间资本去生产。

    这样做的话,才能让民间的资本,去吸收那些多出来的劳动力。

    而那些帝国控制的工厂,则全部转变为军工厂,专门给军队生产物资,做到专人专管,保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