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十一章 欢欢喜喜过大年

    永乐二年,大年初一。

    守了一晚上年岁的李家三兄弟现在恨不得马上回到温暖的被窝,可是没办法,李宪作为金吾卫的新人,今日需要替卫里的老人值班,早上天还没亮就换衣服入宫了。李睿和李旭则是被张氏打发去三叔家拜年。这两小哥只好顶着四只黑眼圈,带着年礼上门。

    来到李芳英府上,家里的大管家将两位侄少爷引进前厅,奉上了香茶,陪在一边。李旭毕竟练了武,身子骨还熬得住。可李睿捧着茶杯,头却一点一点,眼看就快睡着了。

    “两位侄儿来的好早。”一阵爽朗的笑声从正厅的屏风后传出来,李睿和李旭连忙站起来作揖。只见李芳英带着儿子李勉走出来,直接坐到了正上位,受了两人一拜,然后从衣袖里拿出两个红包,递给兄弟二人。

    李勉也向两位哥哥行礼,李睿和李旭还礼,三兄弟这才坐下。

    “三叔,爹身负皇差,未回京过年,大哥又入宫当值,今年只能侄儿和三弟来给三叔拜年了。”李睿作为二哥,又是晚辈,自然得先开口。

    李芳英笑着摆摆手,说道:“你爹也是幸苦,大过年的还在荆州府忙活。”想了想,又带着怪笑看着李旭:“等会三叔要去你大伯家,你和睿儿跟着去?”

    李旭苦笑,摇摇头道:“上次那么一闹,只怕大伯看见侄儿就来气,还是不要上门的好。年礼已差人送上国公府,等会三叔去大伯家,捎带上我二哥便是,想来大伯也不会怪罪。”

    “倒也是。还是不去为好,免得大过年的两边看着都不痛快。”李芳英点点头,好像想起了什么,随即转开话头:“勉儿,带你睿哥去后院耍会子,爹要和旭儿说几句话,等会出门的时候再去叫你们。”李勉听闻,站起身冲李芳英和李旭行了一礼,便和李睿走出正厅。李旭不知道李芳英要说什么话,只是静静的坐着,等李芳英先开口。

    “去年你可算闹了几场大事。”李芳英捋了捋胡子,看着李旭说道:“眼下诸事繁杂,朝堂里有些不稳当。你平日安心伴读,下课就早点回家,不要又闹出什么事端来。”

    听闻,李旭顿时无奈的摇摇头:“三叔,去年那几件事,有哪件是侄儿主动挑起的?”

    “叫你安分些也是为你好。”李芳英若有所思,开口说道:“前两次事情不说,只是流言一事,三叔看着倒是有些蹊跷。那造谣之人搞的全城轰动,之后却再未有动静,也不知是何人所为,你须得防着点。”

    “侄儿知道,只是现在看来,此事并不是冲侄儿来的。”李旭点点头。

    “不是冲你,还能冲谁去?”

    李旭想了想,决定还是给李芳英透些底,免得到时候惹出什么乱子:“三叔,若是此事没被压下来,表面上受罪的是侄儿,可实际损失最大的,是侄儿的岳父,翰林院侍讲杨大人。”

    “为何?”

    “表面上看,谣言只提及侄儿和杨家小姐的风流事,可谁都会觉得是岳父管教不严,家风不正,杨家小姐才会如此放肆。岳父虽然只是个正三品侍讲,可平日随侍皇上左右,经常就国事出谋划策,比一般的一品尚书更能体察皇上心思。若谣言在朝会上被钉死,那些御史定会给岳父扣上管教不力、德行有亏的帽子,自然也就有理由将岳父从皇上身边赶走。”

    李芳英沉吟了一会,点点头:“想要青云直上,简在帝心是最快的办法。看来是有人眼红皇上对你岳父的恩宠了。”

    李旭却不这么认为,摇摇头说道:“三叔,此事没那么简单。三叔可忘了当日朝堂之上,为侄儿出言辩解的那些官员?天家可是有件大事一直悬而未决,那谣言只是一次试探而已。”

    李芳英一惊,站起身来,表情凝重:“你说的是......”

    “听说大伯已经上过折子,支持立二皇子?”只见李芳英有些犹豫地点点头,李旭接着说:“三叔素来平和低调,此次最好继续置身事外的好。”

    “你大伯曾向三叔提过,只是三叔算不得朝堂重臣,你大伯也不在意。”李芳英慢慢的说:“此事可是你岳父告诉你的?”

    李旭点点头,能借用岳父名头的时候,自然不能客气。不然一个小孩自己就能想出这些事情,传扬出去也太过惊世骇俗。

    吃过午饭,李芳英便带着李睿和李勉去曹国公李景隆家拜年,李旭则跑回家睡觉。初一只在家族之间拜访,大伯那不能去,爷爷奶奶也早逝,李旭自然只能回家。明日还得跟着张氏回娘家见外公外婆和舅舅,后日去杨府,这一路算下来,一直到初十之前,李旭都别想清闲了。

    乾清宫内,朱棣坐在龙椅上闭目养神,两边各一个宫女,正在给朱棣按摩肩膀。一个太监低头匆匆走进来,下跪道:“皇上,兵部尚书金大人已在门外候旨。”

    “宣。”朱棣挥挥手,两边的宫女退了下去。哪怕是皇帝,见大臣也要注意礼仪,若是大臣进来看见皇帝正在享受,多半会觉得皇帝不够尊重自己。

    “臣,兵部尚书金忠,叩见皇上。”金忠得到允许后匆匆走进来,下跪俯身一拜三叩。朱棣笑着示意了一下:“起身,给金尚书赐坐。”

    “谢皇上恩。”金忠这才起身,在一边的御凳上坐下来。

    朱棣看了看金忠,满面春风的说:“金尚书为朕操心兵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朕心甚慰。今日召金尚书入宫,是有一件事,朕想听听金尚书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