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1004【会谈】

    后世把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分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三种。

    沦陷区文学都是非政治化的,专写一些通俗小说、情感文学和随笔散文,代表人物有张爱玲、秦瘦娟、周作人、胡兰成、梅娘等等。纯以文学角度而论,张爱玲、周作人和胡兰成的作品都有非常高的价值。可惜后两者都是文化汉奸,而张爱玲也跟汉奸走得太近。

    国统区和解放区文学恰恰相反,不管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评论、随笔……各种题材皆以抗战为主。即便没有正面涉及抗战内容,也会表达出一种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或者是反应深刻的现实问题。

    特别是国统区文学,抗战初期多为慷慨呐喊、热血救亡,中后期变得更具现实主义描写战争场面、记述流离生活、反映社会弊病,或是自叹自嘲、苦中作乐。

    大作家在抗战时期写童话故事的,貌似还真没有,就连张恨水都改写抗战小说了。于是出现梁实秋站出来浇冷水,说文学创作不一定要和抗战挂钩,结果被各派文人喷得狗血淋头的情况。筆趣庫

    小王子一出版,立即引起巨大争议,从反应来看主要分为四种:

    第一种,碍于周赫煊的情面,介于周赫煊的地位,出于周赫煊的贡献,许多人选择闭口不言。

    第二种,从纯文学的角度,分析称赞小王子的艺术成就,并认为这是一部歌颂友情和爱情的作品。

    第三种,挖苦批评。

    首先站出来指责周赫煊的,是文艺抗协文联理事兼出版部副部长叶知秋,他在自己主编的文学月报上评论道:

    “抗战期间的文学,应该是年轻的、战斗的,是健康的、坚实的,是现实的、进步的……小王子显然和战斗无关,和现实无关,它以一种脱离现实的虚无笔调来歌颂友情和爱情,这不符合大众文学和抗战文学的立场……”

    “作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作家,周赫煊先生此书对广大青年和文化学者,带来了非常恶劣的示范作用……在和平时期,小王子自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作品,但它现在确实不合时宜。”

    “当兵的不能在战场上做逃兵,而文学创作就是作家的战场,作家也不能在国难当头之际做逃兵。我们不能逃避现实,而是要勇敢的面对,或者救亡图存,或者反映社会……对于作家而言,笔是枪,墨水是子弹,我们不能对天放空枪,而是要选择正确的目标瞄准敌人……”

    叶知秋的这种论调,立即引来许多爱国作家的响应,纷纷评论周赫煊不该在抗战时期写童话故事,认为周赫煊这是在作品中逃避困难和责任。

    其实叶知秋已经对周赫煊很客气了,文章就事论事写得比较理智。他前两年骂梁实秋才狠呢,讥讽梁实秋“赌场上压冷门、投人所好”,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认为梁实秋在“哗众取宠”。

    第四种,力挺支持。

    梁实秋似乎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第一个站出来公开声援周赫煊,再次跟叶知秋打起了笔仗。他在文章里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