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十七章 咱农民工!

“比妨说,你们以后不再像咱八九十年代打工,成天提心吊胆,怕哪天给逮到派出所,送到收容所去。诶,大家伙千万别误会,以为我老陈干了什么伤天害理违法的事!没有,老老实实一件坏事都没干过,只是因为当时啊,咱手里没有介绍信,没有身份证,没有暂住证,三证都没有,当他娘的当成盲流。整天咱就得像偷食的夜耗子,躲猫猫地打着短工,那边一百,这边五十。可是现在呢”

“不用啦!多亏了前些日子报纸里的一个青年,因为他,规矩改了,没人敢乱抓出门没带证的,所里也不敢乱遣送没证的。这意味什么?意味咱们农民工,再也不用当见不得人的夜耗子,不必东躲西藏,不必提心吊胆,可以以后踏踏实实、放心大胆地卖力气,挣大钱!”

“工头说的是,放手挣大钱!”底下人振臂高呼,一呼百应。

“自然,还不止这些。再比如,你们这些从村里刚出来,可以问问前面这三桌的老人,问问他们,他们当时睡的是啥地儿?我告诉你们,都一样,就是大通铺!大通铺是啥?有谁哪天凉快,可以跨过几条街,去桥墩下看看,一眼就明白啥叫大通铺。”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野果阅读!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回忆至此,陈国立看看自己,再看看偌大的工地,他心里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竟一时间感动得眼睛通红,泪光流转。

“我记得,我当时旁边睡的是小李,我们俩一个三十多,一个二十多跟十几个工人一块睡一张木板上,床单啊被褥啊啥都没有,盖的是旧报纸,垫的是红砖头。诶,小李,还记不记得那满屋子的臭味?”

陈国立说着,碰了碰听得一样饱含热泪的李工长,瞧他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只能一个劲点头。

“还记不记得从夜里打到白天的呼噜,从夜里一直嗡嗡到白天的蚊子!”

李工长激动地继续点头,陈国立同样激动地继续说着,“哪像现在这般地步,简直是人窝跟猪圈的分别!更别说了,咱农民工往后挣得钱多了,挣得地多了!”

“为啥?”

陈国立举起双手,在半空中指指点点初见雏形的住楼,自问自答:“大伙可以仔细地瞧瞧,这边,是不是工地,那边呢,是不是工地,是不是都在盖楼,是不是都得像咱这样的工人盖起来。那大伙再仔细想想,仅仅一个区的一个街道的这么一个小地儿,就有大大小小的工地。放眼下一个沪市,那得有多少人住洋楼住高楼,那得有多少像咱这样的工地搞起来,帮他们盖起来,这是不是钱,这每年是不是都有钱。跟以前呆在穷窝窝里守着那点田一比,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扯不着边的,就光咱账上记得那一个个,半年都攒了多少,没有万八千,也该有五六千了吧。这,咱那个年代打零工的比不了,跟你们守在土里伺候庄稼的老乡比,比得了吗?”

“没法比!”陈国立摆摆手,斩钉截铁,“当他们还在为娶婆娘、盖楼房挠头跺脚,想半天除了借,也凑不出一个子儿,而你们这帮老少爷们,一回去,啪,把一袋子里装的满满的钱往媒婆面前一扔,改明儿你家门槛就让几个村的媒婆踏破了,信不!”

登时,哄堂大笑,满桌的人拍手称快,笑声不断,脸上尽是兴奋得意之色,新来的则摩拳擦掌,恨不能赶紧开工。

“所以今后,千万你不要跟我说,‘工头,俺爹妈让我回家割麦收庄稼’、‘工头,俺媳妇让我回家传宗接代’,千万别给我叨叨这些,也别说你爹妈往死了求你回农村。哼,实话跟你们讲,这些年,我只见过从农村往外跑的,还真没见过几个从城里往农村回的。”

陈国立拍了拍自己的胸膛,“而且,大伙,我敢保证,将来不止在沪市,不止在江宁、江浙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或许你可以到其它省城乃至县城,都能见到外出农民工的影子。”

“所以,我的伙计们,要记住我说的这句话,咱们农民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了,咱们农民工会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