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220 所恐惧的

    在杨树的经历中,能称得上人生转折的只有三件事。

    他很清楚是哪些事塑造了自己。

    第一件事,是被父母遗弃送到了福利院。

    这注定了他缺乏安全感、缺乏共情能力,无法和他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却又充满了对爱与被爱的渴望。

    人们总是在追求年少时求而不得之物。

    第二件事,是他六岁的时候杀了一直欺负自己的大孩子。

    那是在午睡时间,杨树到厨房拿了一把水果刀,走到那个大孩子的床边,学着电视上的样子一刀割喉。

    当护工听见孩子们的哭声赶来时,看见杨树拿着刀满身是血,脸上挂着天真无邪的笑容。

    在那以后,他被送到了别的福利院,但消息在那座城市已经传开,没有任何一个家庭或是个人愿意收容这个天生的杀人狂,他只能靠社会救济和捡破烂维生。

    被孤立、被畏惧、被诅咒,如影随形。

    第三件事,是自杀。

    读大学后,身处异地他乡,杨树终于摆脱了杀人狂的身份,甚至结识了一帮说得过去的朋友。

    可惜某些事已无法挽回。

    在经历了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自杀,于是挑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给几位还算在乎的朋友写了告别信,留下钱作为遗体处理的费用,喝下一杯热牛奶后划开了自己的脖子。

    然后他就穿越了。

    当然,这些都是表象,不是恐惧的本源。

    人生的走马灯结束,杨树出现在了一间逼仄的房屋里,一张乳白色的长方桌,几把椅子,书架靠墙。

    这个地方他很熟悉,心理辅导室。

    当初他杀人后因为年龄过小所以未被定性为犯罪,但心理状态却被打上了疑问,每个月都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说是心理辅导,其实就是让他填一些冗长的问卷,再不疼不痒地聊上两句。

    门打开了,走进来一对面貌不清的夫妇,手挽着手,在杨树对面坐下。

    “我一直都克制自己不去想你们的事。”

    “你会原谅我们吗?”女子开口,和那个梦里的声音一模一样。

    “我不知道,我没有这样的概念,我甚至,不知道你们长什么样子。”眼泪在杨树的眼眶里打转,表情却依旧平静而冷淡。

    “你会原谅我们吗?”

    第二次提问,杨树沉默了许久。

    “我知道我曾经对您有多大的怨气和恨意,我没有资格替过去的我原谅过去的您。”

    “你会原谅我们吗?”幻影没有消散,依旧质问着。

    这是杨树一直在回避的问题。

    但既然他选择面对,当然是有了答案。

    “其实我早就原谅您了,毕竟也没什么值得记恨的事,我对您一切的负面印象都来自于他人的灌输,他们将刻板印象套在了你的身上,而你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这不公平。抛开成见的话。”

    “我并不恨您,这只是命运的一部分,被父母抛弃本质上和家庭和睦没什么不同,它塑造了我。”

    “那您能不能原谅我呢?我自杀了,让您失去了儿子。”

    夫妇点了点头,在无言之中离去。

    第二个进来的人是持刀的小杨树,和记忆中一样,他满脸鲜血却面带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