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72章进行时


    刘璿也是心知肚明,无非是度百姓之田,对于那些豪强、大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若适当性度田,刘璿也能较为轻松地应付任务。但刘璿却是不太想,他从小跟随刘禅身侧,刘禅也时常教导他,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语,因而他对百姓之重有深刻的认识。

    但不想又能如何,百姓是民,士族也是民。百姓会反,豪强也会反。

    他当下仅是太子,若引得江左震荡,不知又会折去多少名声,又会让多少江东士人背离自己。

    那些被迁往关中的江东大族倒还好,他们也不会背离自己。但就是那些留在江东的中小士族,他们会因此而记恨自己。

    当下刘璿很是矛盾,他既想完成度田,又能不引发事变,很是矛盾。

    陆抗驱步入堂,禀告说道:“自殿下命扬州度田以来,臣暗中察访地方发现豪强勾结地方官吏,致使官吏执行不力,多有懈怠。即便度田,亦有隐瞒户口、田地。”

    陆氏一族被迁往关中,他们早已被迫完成核查族中数据,故陆抗对于大汉在江东度田没有多大的心理负担。

    刘璿叹了口气,那些江东士人上门仅是初级抗议,而当下从官员入手是进一步的抗议,再到后面可能就会动刀动兵了。

    江东与中原不同,中原平定得早,大汉之前将统治重心放在中原,大量的官吏被派往中原。而江东归降得晚,也并非优先级,大汉派遣官吏较少,当地仍存在大量的本土旧官。

    陆抗见刘璿没有说话,便知太子在做心理斗争,叹息一声,他也就退了下去。对于陆抗而言,其也是受到江东友人劝阻,加上他本身也是吴郡人,因而他对度田之事,既不反对,也不赞同。

    “启禀殿下,有家信一封。”

    寂静的厅堂内,侍从入内将刚送达的家信送到刘璿手上。

    刘璿看书信抬头,脸色不由一喜,这是他舅舅王迁的来信,赶紧将其拆开。

    刘璿南下扬州匆忙,来不及与在益州的舅舅见面,便将心中所忧通过书信告诉了他的舅舅,看他的舅舅能否给他出谋划策。

    王迁也不负刘璿的期待,书信上他没有从刘璿所忧虑的角度入手,他仅从刘禅的心理维度上出发告诉刘璿,言他的太子之位稳固与否,不在任何的外力,而在能否让刘禅满意。毕竟刘禅作为开国皇帝,他对于是否更替太子,有直接的否定权利。

    同时他也在书信中强调刘禅与普通的帝王不同,他对制度的革新上有来自心里的执念,他渴望建功于世,塑造不一样的大汉。也因此刘璿此行扬州的目的,没有其他,要达到刘禅的满意。

    其满意的标准何在?

    王迁在书信里也说了,刘禅派遣兵马前往扬州,实际上是在为因度田引起的叛乱而做准备。

    因此他让刘璿可以放心搞,大胆搞,扬州没引起叛乱,说明他做得还不够深入。

    至于人才,他让刘璿放心,等他将度田之事完成,太子之位稳固,天下有无数人才试图成为他门下的门客,到时候他应该担心他能否慧眼识人。

    刘璿看完书信,豁然开朗,心中忧虑尽去。

    将书信放在烛光上烧毁后,他站起身子,大步出堂,喊道:“来人,颁布节令,命东宫谒者下地方考实,若有官吏作奸犯科,度田不严,当惩治郡守、县长。若有偏差,当即处死郡守、县长,后再报送长安。”

    刘禅授予刘璿生杀大权,同时也具有颁发诏令的权利,当然其仅限于扬州地区。

    “诺!”

    东宫属官们拱手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