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582、粮食

    金秋十月,谷米入仓的时节,凤凰台的粮价却日日攀高。

    今年的粮不好买,是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知道的事。

    家中有田的还好说,不至于饿肚子,那家里没田的百姓就泛起了愁,辛苦一年赚来的钱,还不够家里人吃饭的。

    何况,就是有钱,也买不来粮食啊。

    公主城位于凤凰台西侧,相隔不算太远,原来地处荒凉,周围一个解县、一个新县都是小城。

    现在多了许多商人从这里经过后,路也重新修过了,人也变多了。

    特别是那些跟着鲁国公主来的鲁人,他们来了以后就垦荒种地,把周围的地全都给占了。

    连原来的树林都伐干净了,全都变成了田。

    听说在鲁国种地不必交税,商人来收粮还有低价,收粮不能比低价更低,种地的不管收成怎么样,劳累一年都不会白干。

    这样的好日子,叫解县和新县的百姓都羡慕不已。上面的老大人们怎么吵吵闹闹的跟底下人有什么关系?解县和新县的百姓却是早早就开始跟公主城的男男女女联起了姻,后来又听说在鲁国,女子也可当门立户,就有那吃不上饭的穷苦人家的男子一咬牙,一跺脚,就倒-插-进了公主城的门。

    姜姬听说今年公主城底下男女比例已经达到了十比三,不由得高兴的抱着三宝狠狠亲了一口。

    别小看这十比三,她来时带的全是流民,流民中的女人连十分之一都没有。

    这十比三,真比多少真金白银都难得。

    只买奴隶可买不来这么多女人。

    这表示公主城吸引来的外来人口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本地百姓,他们成群结队的来到公主城,一家,一村,一姓,等等。

    当然,既然他们特意逃到公主城来,公主城收了人,肯定就不会再还了。

    日后有什么人跑到公主城来问责,那也是绝对不会认的。

    十比三虽然少,但已经可以让公主城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了。

    她让官吏们在新入城的百姓中间调查,看他们到底平时谈起公主城来,到底什么是最好的、最吸引他们的。

    这才是公主城继续吸引百姓的法宝。

    调查出来的原因没有出乎她的意料:因为公主城不是大梁原本的城,城内居民都是鲁人。所以它不征丁。

    所以百姓们才逃到公主城来,假装自己是鲁人。

    她发现百姓们是非常敏锐的,他们就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总能第一时间察觉到天灾的来临。

    哪怕他们什么也不懂。

    可百姓们就是觉得,花家征兵打仗只是一个开始,以后兵还会继续征,仗还会继续打。

    所以,他们才想当鲁人,而不是大梁人。

    虽说鲁王也要听皇帝的圣旨,但皇帝不可能直接就从鲁地征丁,总要客气客气让鲁王自己献上来。

    前提是,鲁王还是皇帝的大忠臣。

    而鲁王现在对皇帝不太尊敬的事,百姓们也察觉了。

    他们倒是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来,就是很直白地说:

    “陛下可管不着鲁人呢!”

    瞧瞧,这话说的,叫她心里高兴死了。

    等听到凤凰台的米价变高了,立刻就让商人们不要再往凤凰台送谷粮了。

    虽然不至于完全掐断了凤凰台的粮食,但也能减少个十之一二,多多少少能引起一些恐慌。

    这世上能叫百姓惶惶不可终日的,就是粮食。

    哪怕它贵,只要它有,就不会心慌。

    可一旦没有了,少了,那就完蛋了。

    她也不是要阻了商人的财路,只是让他们把粮卖到别处去,或者就在公主城把粮换成别的,由她的人把粮食送到远处售卖。

    其实还是她在这里的根基不足,如果能有两三座城已经落到她手里了,那她想藏粮也不会像现在这么艰难。

    短短十日之内,凤凰台的粮价一下子高到了令徐公都瞠目的程度。

    “一斗粮要半斟珠?”他问徐树,“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了?”

    凤凰台的人吃米多,人们嘴刁,非好米不食。在凤凰台的粮店里是看不到牲口吃的豆料的。虽然现在被鲁人影响的黄豆做的云食、玉浆等也可登堂入室,但在粮店里,仍以米为主。

    这要卖半斟珠的,指的是郑国米等精米、细米。

    徐树皱眉道:“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高的价,原来也就是一日涨上一点,一直没往回落。到了前几日,粮商们突然就不来了,这粮价就一下子高起来了。”

    徐公问:“都是哪里的商人?往年河西、四廊、登丰、河谷的粮商呢?今年他们没往南边运粮?”

    凤凰台位于大梁南边,水土丰美,周围的大城每年丰收,都会往凤凰台送粮,所以凤凰台上的人还从没尝过饿肚子的滋味。

    徐树赶紧命人去找大商打探,结果却叫人心惊。

    大梁产粮最多的地方,河西、四廊、登丰、河谷四地四十六座城,沃野千里,到了丰收的季节时走在路上,举目一望,四野一片金黄,望不到边际。

    往年也是这些地方的大商往各地运粮、贩粮。

    但今年这些地方出来的商人都少,比往年少了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