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7章 回忆小时候

    “爹爹,书塾还很远吗?”

    粉雕玉琢的小女孩儿被父亲抱在怀里,紧紧裹着父亲的大氅,冬日早起的困顿让她的声音有些瓮声瓮气,不耐烦地在怀里蹬着腿,一会儿转向左边,一会儿转向右边,外披着的大氅也一点点滑落下来。

    冬季的冷风一股脑扑到孩子稚嫩的脸庞上,没一会儿便泛起了一阵红。

    父亲心疼地将大氅拉扯着,往孩子脸上盖了盖,稍稍挡住些风,又带着些夸耀道:“快到了快到了。咱们伊人已经五岁了,第一次去咱们家的书塾,长了见识,回家让你娘给你煮些喜欢的菜。”

    小孩子听了,就乖乖窝在温暖的怀里不再乱动,在迷迷糊糊中又睡了过去。

    朦朦胧胧间,听见父亲说着:“伊人乖,再睡会儿,等到了,爹爹喊你。”

    从家到书塾的这条路,这是姚伊人第一次走,原以为只是去那边走走看看玩玩,没想到往后的岁月,竟一直走了十多年。

    外面的北风刮得迅猛,与父亲的怀抱里相差了有一个季节。姚伊人在父母的保护下无忧无虑地长大。

    雪地上留下一排深深的脚印,随即又被鹅毛般大雪覆盖住了。

    炎炎的夏日,早晨初升的太阳便已十分灼人。

    姚伊人的脸蛋被晒得红红的,一面牵着父亲的手,一面抹着额头的汗。

    她已经十岁了,从家到书塾的这条路,她很熟悉了,自己也能够走着去了。

    “爹爹,母亲今日还会来给我们送饭吗?”小伊人担心地问。

    母亲最近总是喝难闻的药,面色也越来越苍白,连带着精神也不大好,自言自语地说着话。

    “辛苦了”“真是把他害了”“难为他了”这等之类的话,伊人是听不懂的。

    问她是在说谁,也不见母亲应答,仍旧独自面对无人的院落,向着空气说着只有她知道什么意思的话。

    因为这样,伊人不愿与母亲在一起待得太久,她的的心里,有种自己也不理解的害怕。也或许是无意识的逃避,让他们不敢面对小小年纪还不应该太清楚的概念。

    于是只好跟着父亲。

    父亲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把遮住太阳的伞往女儿那边挪了挪,安慰女儿道:“伊人,母亲近日身体不好,往后都不给我们送饭了。从今天开始,爹爹都带着你去集市上吃好不好?”

    伊人摇了摇父亲的手,示意开心。

    她喜欢跟着父亲去集市,那些好看的糖人,热乎乎的馄饨,甜甜的糕点,都是她的最爱。

    就算这意味着要去不喜欢的书塾呆上一天。

    书塾里的哥哥总是隔一段时间便换一批,有些爱逗她玩的,长得好看的,给她带小玩具的哥哥,隔不了多久便走了,多数没有再回来过。

    看着他们来了走,走了来,伊人也似乎渐渐明白,在这里的人,终究都会走的。

    一直陪着自己的,只有爹爹。

    所以在书塾里坐着睡着了,耳朵里还是恼人的念书声也不要紧,只要跟着爹爹,总是开心的。

    伊人想当父亲的小尾巴,他去哪里,自己也跟去哪里。即使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人都不认识,一回头就能拉着父亲的袖子,她就安心了。

    姚伊人十五岁的时候,已经接手了母亲的活,每日来给书塾的父亲送饭。

    饭篮子重,提着走总是费力费胳膊,纵使长大了有些气力了,一路上也不得不换着手、弯着腰提,一路踉踉跄跄,好不辛苦。

    “父亲,你近日的咳疾又犯了。我看,不如将书塾关了,您好好养养身体。”姚伊人看着父亲将汤药喝了,又忍不住劝着。

    父亲握拳掩口咳了几声,摇摇头:“教书的谁没这毛病,忍忍就过去了。这是你外祖父家世代的产业,多少年都没有断过,怎么能断在我手里呢。再说,要是我把书塾关了,你让这里的孩子怎么办?”

    “不是还有城南的书塾嘛,让他们去那里。梁夫子年纪轻轻,可比你健壮多了。多收几个学生不是难事。”

    “诶不行不行,”父亲连连摇头,“那得走多远,那么多孩子,可遭不起这罪!”

    “不行就去县上,如今县上都开学堂,都是官家让他们去读的,吃住都在那里,也不必来回奔波。”

    父亲长“诶”一声,反应更是激烈:“那么小的孩子,就让他们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可怎么能放心呢。”

    姚伊人小声嘟囔:“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不就只能强撑着了,又累又伤身体。”

    父亲看了她一眼,笑道:“要不,伊人来帮父亲的忙,当个女夫子?”

    姚伊人忙推脱了:“别别别,父亲,我对读书一窍不通,您教了我这么久,我也没长进,怎么还能当夫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