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百零六章 造谣

    反活体武器的测试结果远低于预期,消息传出去后的直接结果是各大船厂立刻声明,将无限期停止制造本次授权的挂载型反活体武器,搭载反活体主炮的新船也将延缓工期,已经下单的买家可在三天内联系厂家更换主炮。

    比起利润,大厂们对信誉更看重,或者说他们在乎的也并非信誉,而是希望客户别随随便便都死了,活着的客户才能有更多订单。

    大船厂的声明出来,没有消灭帝国和联邦的雇佣军们对反活体武器的购买热情,搭载型和主炮型不行,投射型勉强还是能用的嘛,至少比常规导弹的打击效果好点儿,这东西在舰上无法临时改装,却可以由船厂弄出机雷型号,机雷的生效距离比导弹更近,说不定还有意外之喜,比如多弄点儿精华什么的。

    其实大家都不知道精华多起来后会是个什么价格,不过这不妨碍认知,只要明白精华是洁净能源,而洁净能源永远不缺市场就行了。

    别人有空关心反活体武器与精华的关系,潘文和他的团队回到K11后则没闲着,他们从数个渠道获得情报并加以整理,试图把局势掌握的更清楚。

    个人情报体系跟帝国和联邦这种大国没得比,却好歹也是涉及到数十个财团、跨国企业的情报网,可以说每一个在K11以外地区停留过的舰队中,多多少少都有几个人会有熟人隶属于该情报网,在K11内部,这个情报网甚至不会比帝国、联邦联军差。

    当然缺点也很多,他们的情报体系搜集到的消息中,有很多不实小道消息,这部分没办法动用足够的人力物力一一排查,只能人工筛选出可疑的做重点查证,于是也影响到了时效。潘文要拿的本次所有参战舰船回港后的检疫报告,就花了三天才找齐。

    检疫报告很有问题,却没有什么头绪。

    根据检疫报告显示,在战区有开启过机库的战舰,平均寄生/细菌感染概率足有其他舰船的四倍,不过并没有发现感染/寄生人员的行为异常。

    也许寄生虫需要近距离遥控?或者只是奇怪的疫病扩散?还是无法对高级AI生效?缺乏决定性证据的前提下,似乎无法做出可靠的判断。

    倒是另一件事引起了情报体系的警觉——左翼虫群似乎在进行战略收缩!

    有可靠的消息称左翼虫群在今天早些时间停止了在K9、K10地区地区的活动。

    潘文又找到玩家雇佣军驻他家轻工厂的联络人员证实,得到了同样的答案,而且联络员说联军已经在准备分配K9、K10的利益了。

    K9、K10在早前的拉锯战中,居民星都遭到过行星打击。不过其他可利用行星和小行星受破坏程度都不大,这些行星上虽然也有虫子,但由于大气稀薄或没有大气,进行小范围清扫的成本不算离谱,下点本钱还是可以有限开发的。

    虫群的战略收缩的疑点毋庸置疑,可是左翼的平均恒星间距要更大一点,一类侦查舰也只能探测到K5-K8范围,K1到K4是什么情况无从得知。就算联军舍得更多一类侦查舰,冒险获取其中的情报,里面隐形的虫子太多,也很难拿来当真实数据用,再加上没有以往数据对比,也无法推测虫子想干什么或是正在干什么。

    但是即便难以判断,潘文还是让学员们分几组做了次兵棋推演。

    根据推演,可能最大的是把人类战线放出去,扩大作战面,假如联军真的安排K9、K10的产业分配事宜,左翼虫群之后的行动会成功率会显著提升。不过这个战术有个前提,虫子在K7、K8的原抵抗阵线不能落在下风,否则会给K9K10部分留下充分的准备或逃跑时间.

    几个战术组有一半推演出如此结果,潘文是不太满意的。以往的战例已经证明虫子的单次跳跃距离比人类还短点,一类侦查舰投入使用,魔王们现在是重大信息劣势。哪怕放出去一格,只要一类侦查舰还有一天在阵线上跑,虫群几乎没有大规模抢攻的机会,最多是把K9、K10的人类赶跑将已经投入的固定设施推一次,也许还能干掉一些不听管教的小舰队。如此战果,对于K11防线的作战体系、后勤体系的任何一方面都不会有一丁点儿损伤,魔王几乎没可能选择效率如此低下的战术。

    另一组推演倒比较吸引潘文,收缩兵力保持单位范围内的武力密度,抽调出部分兵力横跨冰区,直接打击MR星团后方。

    潘文认为,魔王能选择的战术、战略只能针对作战体系和后勤体系,不把其中之一摆平或至少戳个大洞,虫子再多,想过K11都要付出他们无法忍受的代价。而且潘文在MR251海默星E7卫星虫子事件时,的确看到过虫子跳进冰区,是不是跳死在里面也无法求证,不过从时间上来看,发源于K30的右翼虫群可能就是那波,所以今天虫子再穿一次冰区似乎并非没有可能。

    当然潘文也不能保证自己想的就对,说不定虫群已经有了新的虫子,可以发挥特殊的战役作用,此刻正在集中力量养成呢?

    不管怎样,今天根据左翼情况变化进行的推演还是给了潘文一个新的思路,据此,他没有吝惜的开始调动渠道力量,找枪手在媒体上帮虫子吹了一波。

    其实就算没有今天的推演结果,潘文原本也是想找时间帮虫子吹一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