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21章 献礼

    大胤国力强盛,建国百年,民风还算开放,男女大防并未看得太严重。是以晚宴上众人皆端坐于殿前,有不少男女同席。

    酉时已过,众人早早地便进了万寿堂,这是皇家宴席宾客之处。

    王家坐于末席,不远处便是林守业独自一人的席位,看起来竟有几分寂寥。见月不忍看去,便在殿中搜寻林家大房的席位。林守成是从二品大员,席位还算靠前,林璐小脸绷得紧紧的,腰也绷得挺直,见月见状不禁一笑,想来是被赵氏耳提面命过的。

    林珏与裴氏倒还算安好,时不时耳语几句,看来感情极好,赵氏满意地看着子女,眉眼中似有疲态。见月忍不住叹口气,这几日的确是辛苦赵氏了。

    随着皇帝身边总管太监几声又细又长的各种“驾到”,众人都停了交际,纷纷跪地拜倒,口中连声的“万岁”“千岁”。按规矩,底下的人是不能直面天颜的,那是大不敬。

    陛下声音沉稳,朗声道:“平身。”

    众人这才谢恩起身落座。太后坐于上首,陛下与贵妃一左一右在下首处。皇后早些年便去了,中宫空缺,后宫中以成贵妃为尊。

    陛下开明,说了几句客套话,大都是承蒙太后恩德等等。刚坐定,便有黄门道:“匈奴、北凉、楼兰来使觐见——”

    小黄门声音拉得老长,众人齐齐看向万寿堂门口,三国来使一同见礼是怎样的一番盛景。

    最先入场的是匈奴王孙呼延顺,此人生的魁梧,看着便肌肉发达。身着深棕色的匈奴服饰,脖子上还挂了几串五彩的石头项圈。他不大会汉话,在陛下面前行了个匈奴的礼,身边的汉人翻译在前翻译了几句。

    见月听不大清,毕竟是末座,且来使觐见,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只是代表两国和平交好的象征罢了,私底下的事,谁又说的清楚呢。

    她眯了眯眼,仔细打量前方这人。

    正是这位呼延顺,武功高强且颇有心计,前世后来匈奴与大胤的战争中便是他以一当十,威震大胤。

    匈奴将十余件上好的兽皮献与太后,还带来了几十只烤全羊。太后笑吟吟地接受,连声夸赞一番后才将烤全羊分与全场众人。

    有些权势心机的都连声附和称赞,但更多的是在观望,仔细观察太后与陛下的一举一动,不放过每一个细微表情。生怕自己错过什么从而错判了局势。

    林见月反而有些无聊,她从不沾朝局。生意可做,甚至可以尽力从政治争斗中浑水摸鱼捞些好处,可她却从不愿意主动去沾染这些东西。

    她不是不懂,只是疲于应对。

    旁人都支起耳朵,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想将一切有利信息都能为自己所用。见月百无聊赖,总归都是毫无新意的送礼阶段,反正没人看她,她在角落也无所谓,渐渐将僵直的身子活动活动,轻轻地转了转脖子,甚至听见了一声清脆的咔嚓声。

    声音一响她顿时打了个激灵,猛的反应过来自己在宫中,还是不能随意的好。幸好各位大臣及其家眷们都在附和太后的赞美,如今已经进行到楼兰辅政大臣卢因这边了。

    见月还是有些懒懒的,悄悄拿起筷子夹了一口眼前造型精致的小食。

    微微抿开,心里一阵失望,又是个没什么味道的汤汤水水。却骤然一惊,浑身汗毛竖立。

    ——有人在看她。

    方才只是怀疑,但此刻感觉格外强烈。她顾不得礼数,直起身子环顾四周,并未发现有异常之处。可她绝不认为自己在多想,那道视线跟随许久,却不能得知是从何方而来。

    见月心中烦躁,一口郁气从胸中吐出。想不通的事便不再去想,还没等她注意力回到前面贵人们的谈话,便冷不丁的被点名。

    “宣——兵部侍郎王保次媳,翰林侍读学士林守业之女王林氏——”

    片刻前——

    万寿堂内,太后满意地收下贺礼,贵妃娘娘捧着说了几句场面话,好一副其乐融融的场景。

    各国使者落了座,匈奴的呼延顺好酒量,连饮三杯给太后助兴,引得些豪爽的武将连声叫好。赞道王孙阔气,英雄非凡。

    上了歌舞,也是教坊司特意为太后寿辰新排的舞曲,数十名舞姬扮作仙女捧着寿桃献与太后,太后连连点头。

    陛下跟想起什么似的,对贵妃笑了笑,有心赞扬道:“母后今日寿辰如此开心,你家侄儿功不可没,当赏。”

    原也是家常话,陛下声音也没压着,便被坐在前方耳尖的楼兰使者卢因听了去。

    此人三十余岁,身高八尺有余,身形却纤细,留着半脸棕色的胡子颇有些不像样。他用着蹩脚的汉话问道:“贵妃娘娘如天仙般,想必娘娘的侄子也是一表人才,这才让太后欢颜。”

    此言一出众大臣皆附和,“贵妃娘娘国色天香,成世子自然也不差”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