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二十章 后门

      当当当。钟声响起,陈陌停止讲述。

  故事自然还没讲完,不过这正好符合他的预期。故事会,谁规定一个故事不能分为上下两部分呢?

  望着其余三个方位坐着的面具人,陈陌满意地点点头。此时他们几人就好像牌桌上的赌徒,大家都对自己拥有的筹码遮遮掩掩,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底牌暴露。

  但这几个赌徒没有意识到一点,怎么才能确定某人亮出的底牌就一定是他最终的手牌呢?

  没错,陈陌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老老实实按照规矩办事。他知道自己永远无法在规则上超越其他人。既然不能利用规则,那不如就打破它,或者说,尝试寻找漏洞,再构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灰色地带。

  陈陌迫切地想成为那只翻越栅栏的黑山羊,而从遵规到逾规的过程则是源自于内心深处对于FOE越来越强烈的不信任感。

  自从《电梯》扮演过后,陈陌就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他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无知。然而当他作为讲者述说故事时,他有了全新的体验。

  恐惧源自于无知,引发恐惧的无知却是人为赋予的。他的无知,是在FOE告诉他头顶的“井口”大小后产生的。

  换言之,FOE在故意诱导他探索“游戏规则”。

  对于FOE的目的,他一直心存疑虑。这个“程序代码”太过人性化,它的身份肯定不止观察者这么简单。

  有时候陈陌也觉得自己是不是过于敏感。现实中他不过是一名暴富后又迅速破产的失败者,在布局者的眼中他连一枚棋子都算不上。

  难道这一切真的只是凑巧吗?

  就在刚刚,陈陌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想法,这个想法来自他在《骗局》中看到的关于欺骗大师的定义。

  真正的欺骗大师,他说出的十句话中有九句半是正确的,而剩余的半句可能在之后的实践中也能被证实。

  但正是这半句话,会在无形之中对你所未知的过去进行欺诈,从而改变前面九句半的真实定义。

  这一连锁反应将诱使你在看似客观的实践中加入主观认知,最终产生符合预期的“伪结论”。

  依据诈骗师理论,FOE关于规则性质的提示应该不会出错。换句话说,可以从实践中发现错误的谬论它是不会作伪的,因此陈陌可以确认一轮答辩实质就是猫鼠游戏。

  正在陈陌胡思乱想时,他又一次体验到时空错乱产生的意识混沌感。他能察觉出周围环境的差别,但短时间内身体无法控制,他只能在黑暗中继续思考接下来的“寻人计划”。

  陈陌在自己讲述的故事结构中设计了一个表里世界。表世界是探灵三人组在医院中的遭遇,里世界则是主人公五年前的回忆。

  按照他的想法,如果意识投射进“鬼”角色,那自然是最好的。鬼在故事中主要有地缚灵,方红,林玥,钟主治以及未出场的失踪人员。这些角色在他的故事情节中属于未知范畴,不受逻辑束缚。

  假如扮演的是“鬼”,陈陌就能够在阴影中观察众人的变化,必要时还能利用超自然力查验身份。

  他在故事架构中有意地掺杂了许多有利于作弊的“后门”,扮鬼则能将优势无限扩大。可以说只要陈陌是“鬼”,他赢下这一轮赌局的把握能达到九成九。

  次一级的选择是猴子。陈陌在这个人物身上至少设定了“博闻”,“冷静”,“思维缜密”,“洞察敏锐”等多个特性,属于剧本中的“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