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黛玉进贾府时多少岁

    《金陵十二钗》中,贾雨村眼见的第一个女子乃是副册之首甄英莲,早在她三岁时已经就她父亲甄士隐的怀中见过面;而他见到的第二个女子,便是正册之首林黛玉了,且堂而皇之做了黛玉的启蒙师父,且还教得不错。

    但他只教了一年,黛玉既因母丧而辍学。贾雨村路遇冷子兴时,曾轻描淡写提起黛玉的与众不同,而冷子兴也是第一次提起宝玉的种种奇事来,说他“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这番对话告诉我们,贾宝玉这年七八岁,那么林黛玉小他一岁,正值六七岁,与贾雨村游历的时间“我自革职以来,这两年遍历名省”,及教授黛玉的时间“看看又是一载的光阴”,刚好相符。

    另外,通过甄英莲的故事,也可以侧面厘清:

    在第一回里英莲出场时三岁,是个赤日炎炎的夏日午后,她抱在父亲怀里,见了贾雨村一面;接着写仲秋夜,甄士隐请贾雨村吃酒赠银;接着是次年元宵节英莲丢失,这一年,她四岁。

    甄士隐夫妻思女成疾,先后得病,偏又因三月十五庙里炸供失火受了株连,致使家财散尽,只得投靠到老丈人封肃家中。

    封肃欺负女婿是读书人,共哄半赚,给了他些薄田朽屋度日。甄士隐勉强支持一二年,越发穷了下去,心灰意冷间捱满三劫,到底唱着《好了歌》随道人去了。这时,英莲约有五六岁。

    等到贾雨村成了新知府,耀武扬威来讨了娇杏做妾时,封肃说甄士隐“今已出家一二年”了。英莲已有七八岁。

    再下来,贾雨村“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一个空隙,作成一本”,将他奏了下来。那雨村不以为意,安顿了家小,自己担风袖月,游山玩水去了。不久,来至淮扬,托朋友之力谋得西席一职,教盐政林如海的女儿黛玉读书去了。这就又是一两年过去,英莲至少该有八九岁了。

    而黛玉的名字这才第一次出现,书里明明白白说她年方五岁,也就是说英莲比黛玉大了三四岁。

    从贾雨村的履历行踪来看,这道算术是说得过去的。

    但因书中有袭人“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又说袭人与宝钗、香菱同庚的话,所以很多红学研究者在习惯上都认为宝钗比宝玉大两岁,比黛玉大三岁。其实这是不确切的,因为甄士隐梦中听闻绛珠草故事的时候,英莲已经三岁,而宝黛两个和石头都还没有下凡,所以甄英莲理当比宝玉大三岁,比黛玉大四岁。既便她与宝钗同年,也应当比宝钗大个半年数月的。

    贾雨村只教了黛玉一年,贾敏病逝,这年黛玉是六岁。贾雨村对冷子兴说贾敏“上月亡故”,接下来便写林如海令雨村护送女儿进京投靠贾府,“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也就是下月初。再接着便是“有日到了京都”,这“有日”再长,也长不过数月吧。

    换言之,黛玉进京这年,不过六岁多,而宝玉则是七八岁。

    但是为什么有些专家却说是十三岁呢?

    第三回末是造成歧误的大关键,这回说的是黛玉入府,当晚为宝玉摔玉哭了一场后,紧接着下段就是:

    “次日早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又有王夫人之兄嫂处遣了两个媳妇来说话的。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

    这一回到这里就完了。感觉上,宝钗进府的动意,跟黛玉进府只差了一天,脚赶脚儿来的。这跟后来第二十回里宝黛两个拌嘴时,宝玉说的“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分明不符,宝玉因黛玉恨他“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苦口劝说:“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

    这段话分明说两人一起过了好几年,宝钗才进府的;而且用到了“一桌吃,一床睡”这样的说法,也不会是十二三岁大孩子的所为。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曾猜测作者每回修改增删原稿时,为了装订方便,总是尽量在每一回的开头结尾处动笔,所以歧误也都往往出在开头结尾。

    从这第三回末看来,这个猜测十分可能——想来第三回黛玉进府后,原本还有更多情节,但在抄传过程中遗失,于是修订者便随意写了句“次日起来”胡乱接上,就此制造了一场三百年悬案。

    接下来就是第四回的《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文中说贾雨村授了应天府接的第一个案子,就是两家争买一婢。

    这两家,是薛蟠与冯渊,这一婢,就是不幸的甄英莲,在这一回里,她无名无姓,只是无主孤雏。但是门子却明确地提到了她的年龄:

    “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所以我却认得。”

    原来英莲离家已有七八年,被卖时已有十二三岁了。而且要注意的是,这还不是指当下的时间,因为冯渊的家人禀告雨村说:“凶身主仆已皆逃走,无影无踪,只剩了几个局外之人。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换言之,雨村判案距离案发已经一年,英莲现今该有十三四岁了,这离我们前面推断的时间,又过了三四年。

    也就是说,如果黛玉进京是六岁,那么她比香菱小四岁,这年该有九岁或十岁了,中间三四年时间过去了。第三回末这句“次日早起来”之前,竟然失掉了近三四年的光阴。

    林黛玉这一觉睡得可真长。

    即便退一万步讲,贾雨村一进京就得了官,林黛玉十三岁进贾府的说法也不可能成立——因为贾雨村送了黛玉进府后才做成这个应天府尹,也才审理英莲的案子,如果英莲才十三四岁,黛玉又怎么可能已经满十三岁了呢?

    更何况,书中原文说:“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溺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从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到任去了。”

    这里衔接得再紧凑,也还需要几个月时间,况且贾雨村断完了薛蟠的案子后,先要写信给王子腾表功,之后王子腾才遣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薛家进京,而黛玉也才能听到这个消息——这中间,又过去了不知多少时日,如何她只不过进府一夜,“次日早起来”,就直接跨越时光,提前听说了案子结果呢?

    即使从行文语气上说,“次日早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如此轻车熟路,也不像是刚进府第二天的样子。惟一的解释就是:第三、四回之间黛玉进府后的描写丢失了一大截,“次日起来”之后必定有更多的篇章,是我们今天无法见到的。

    那么黛玉十三岁进府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这说法只出现于己卯本和梦稿本两个版本中,在第三回黛玉进贾府时,凤姐一连串的问题中插入了一句“黛玉答道十三岁了”。但在己卯本中,这句话是被朱笔用【】符号删去的。而以己卯本为母本的庚辰本已经没了这句。可见三百年前已经有人看出其不合理处。

    其实真相不难分辨——在第二十二回关于宝钗的年龄有个非常明确的纪年。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

    ——点明是宝钗来京后的第一个生日,而且是及笄之年,也就是十五岁。虽然从行文看,中间又是可卿之死,又是建造大观园,又是元妃省亲,似乎过了不只一年的样子,但是这句话却同第二十回里宝玉劝黛玉时说的“他(宝钗)是才来的”相吻合。

    而且凤姐同贾琏商量为宝钗过生日时,贾琏曾说过:“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这句话分明透露出,黛玉此前已经在贾府过过不只一次生日了,所以才会有例。而宝钗才是第一个生日。所以两个人进府的时间,不可能紧密相连,中间至少隔了几年。

    宝钗生日后不久,元春就下令让众姑娘与宝玉搬进大观园去住了。书中在引用宝玉所做的四时即事诗时,特地说明:“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荣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录出来各处称颂。”

    宝玉比宝钗小了两三岁的样子,所以这时候是十二三岁,很合理。而且宝钗与香菱同庚,那么宝钗进府时既然是十四岁,香菱自然也是十四岁。距之前门子见到香菱时说她“如今十二三岁了”,再加上冯家说的“告了一年的状”,如今该是十三四岁,时间刚好符合。

    可见薛宝钗、甄英莲是在十四岁时抵京的,所以次年才过了十五岁生日。但起程的时候要更早些,因为薛蟠是抢了香菱便上京的,冯家告了一年状,贾雨村才上任,而薛家也才到京来。所以薛家在途中至少耽搁了一年多,宝钗有可能在路上已经过了一个生日,然后才到贾府的。甲戌本写明薛蟠夺香菱时十五岁,又说比宝钗大两岁,粗算是合理的。

    而黛玉比香菱小四岁,在宝钗进府时刚满十岁,所以即便真是跟宝钗同年进府的,也不可能十三岁。

    《红楼梦》的时间表是最令读者头疼的一个谜宫,前后矛盾处不计其数,有时很难对其较真儿,正如众钗结社时所说:“连他们自己也不能细细分晰,不过是‘弟、兄、姊、妹’四个字随便乱叫。”

    作者下笔时动辙一两年过去,弹指春秋,难以细论;但是十三岁进府还是六岁进府,失误如此之大,却不可能是“笔误”,而只会是“失传”了。

    贾赦、贾政为何不见林黛玉?

    关于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贾赦、贾政两位身为至亲舅父却都托辞不见,很多人都发文指摘,斥责贾府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瞧不起黛玉这个孤女;并举出薛家为例,说贾家对薛家的迎接有多热络重视,可见趋炎附势,厚此薄彼。

    流传甚广的越剧电影《红楼梦》里,索性还给丫环加了段台词,让她们大声议论说薛家进府时有多少箱笼家奁,不像那个林姑娘,赤手空拳地就进来了,真是寒酸。

    然而实情是怎么样的呢?

    书中说,黛玉进京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黛玉。”可见并无冷淡之意。而且进府之时,贾母与邢王二夫人都一早等在堂上,连丫环见了黛玉来都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子”,抢着回话:“林姑娘到了。”可见贾母等待之殷。

    黛玉进来,贾母是被两个人搀着离了座直迎上来的,不等黛玉行礼,已经将她一把搂在怀中,“心肝儿肉”的叫着大哭起来。贾母如此动情,绝非做作,也犯不着,这是一位老祖母想念外孙女儿的最正常反应。而贾府里的人都是看着贾母眼睛眉毛行事的,贾母如此看重黛玉,王熙凤固然使劲了浑身解数应酬讨好,“亲为捧茶捧果”,贾赦、贾政两个做儿子的又怎么会慢怠她呢?

    而且书中写明,是贾母自下令“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母舅”的,赦、政二人就算看不上一个小姑娘,难道对母命也不给面子吗?

    当然不是这样,从贾政对贾雨村的态度,我们已经可以确定这政公的为人:

    “进入神京,雨村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的门前投了。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

    说句不恭的大俗话:打狗还得看主人。贾政对贾雨村如此厚待,全是看在林如海面上,爱屋及乌——“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贾政因看重妹丈,对其雇佣的家庭教师都这样礼遇,且“即忙请入相会”,又怎么会对其亲生女儿、自己的亲外甥女儿刻薄冷淡呢?

    更何况,林家五代列侯,林如海探花出身,又是钦定的巡盐御史,兰台寺大夫,“虽系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官衔比贾政高不说,还是个钦差,还轮不到贾赦、贾政瞧他不起呢。

    那么贾赦、贾政到底为什么不见黛玉呢?

    其实,为的是个“礼”字。

    钟鼎之家行的是孔孟之道,在《孟子》语录里,连“嫂溺,援之以手”这样显而易见的事都要拿出来讨论到底合不合礼法,还要圣贤孟子来拿主意,并特地解释说:男女授受不亲,但是嫂子掉水里快淹死了,小叔子出手救她,是权宜之计。

    换言之,要是没到生死关头的大事,那么“男女授受不亲”就还是天条。

    古时大富之家,贵公子拜会朋友,先得拜会对方母亲、妻子,但只是口里说着拜见,人却往往只到对方阁楼下行礼致意即回,并不须真的见面。《水浒传》里武松面见潘金莲,一是因为武大家宅狭窄,小户人家,讲不起这些礼法;二则也是金莲不尊重,存了心思要勾引小叔子。

    但那林黛玉是写“敏”字都要减一笔的闺秀,深谙礼法,却必会另一番行事了。这在曹雪芹的年代原是常识,所以作者只是白描手法平平写来,并不需额外加注;但是在清朝小说《歧路灯》里,我们可以找到一段旁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