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刘姥姥与巧姐儿

    甲戌本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开篇有一段回前批:

    “此回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并非泛文,且伏‘二进’、‘三进’及巧姐之归着。”

    点明刘姥姥曾先后三进荣国府,然而前八十回中只写了“初进”与“二进”,并无“三进”。其中这“一进荣国府”虽泛泛而写,仅占一回,却已为巧姐的归宿埋下了伏笔;二进浓墨重彩,跨越了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回整整三回故事;想来“第三进”自然更为触目惊心,应该是后四十回的一个重要情节。

    那么,三进将会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而巧姐的归宿又如何在这初进时草蛇灰线呢?

    且看本回蒙府本所题回前诗:

    “朝扣富儿门,富儿犹未足。

    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

    来扣富儿门的人是刘姥姥,虽然凤姐不过是给了二十两银子,算不上“千金酬”,将来她却是以命相报,远胜至亲骨肉。

    这首回前诗,可与第五回中巧姐儿在十二钗册中的判词对看,其册上画着“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刘氏”,也有版本作“村妇”,但不论哪种的意思都很明显,乃指刘姥姥。“巧得”,亦有别本作“幸得”。两相比较我更赞成“巧得遇恩人”,因为“巧”在这里意思双关,既指她的名字“巧姐儿”,又有侥幸的意思。

    诗中意思很简单:因为凤姐的偶发善心,接济了村妇刘姥姥,种善因得善果,将来贾府势败、巧姐儿落难时,亲戚们各自面孔不闻不问,唯有刘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救巧姐儿于水火,远胜至亲骨肉。正如刘姥姥替她取名时所说:“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既然刘姥姥是这样一个翻过斤斗大智若愚的预言家,且让我们沿着她的足迹从头寻来:

    在书中起笔开写刘姥姥,“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向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后面有一句脂批:

    “略有些瓜葛,是数十回后之正脉也。真千里伏线。”

    点明刘姥姥家后来竟成了荣府的正脉,也就是正经亲戚。那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结亲。既然是“巧”遇恩人,那么只能是与巧姐儿结亲了。而与巧姐儿结亲的人更是呼之欲出,只能是板儿了。

    我们先理一下刘姥姥与巧姐的关系。乃是王家祖上曾做过一个小小京官,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相识,便连了宗,认作侄儿。也就是说,王家祖上是王夫人之父的侄儿,和王夫人同辈,也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知道这回事,这门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

    如今这王家之祖已故,只有一子王成,近亦病故,也只有一子狗儿,狗儿则有有一子名板儿。王家之祖既与王夫人同辈,也就是说王成与凤姐同辈,狗儿与巧姐儿同辈,板儿还小巧姐儿一辈。不过《红楼梦》关系一向混乱,作者把自己套晕了也是有可能的,且不细论。

    只说这因叨同姓便扯上关系,认作宗亲,这与开篇贾雨村与贾府连宗的描写正相呼应。然而贾雨村发迹之后反手害惨了贾府,这王家后人却娶了贾府的女孩儿,正是鲜明对比。

    且说刘姥姥上京来,未见其主,先书其仆。首先她寻的桥梁就是太太的陪房周瑞家的,而且便连周瑞家的也不能直接见到,还要先蹭到角门前陪着笑脸打听,那看门的“挺胸叠肚指手划脚,坐在大板登上说东谈西”,看见刘姥姥带搭不理。所谓“宰相门人七品官”,这看门的不过是贾府三等奴才,却已经眼睛生在额头上,劳驾刘姥姥问了半晌,还要故意诳她傻等,还是个年老门人实诚些,指点了路子。

    于是刘姥姥又绕到后街来,又寻着一个孩子问路,这才找到了周瑞家的门首。这也就侧面写出了宁荣街的阵仗。而这太太的陪房、周奶奶的气派可比刘姥姥大多了,自己本是下人,家里还另雇着小丫头,跑腿使唤端茶倒水之用。

    之后姥姥进了荣国府,却仍然没有直写见凤姐,却先来一个平儿。这也是平儿的第一次出场,真个端庄有礼,仪态万方,让个没见识的刘姥姥差点拜了下去。如此一波三折,才终于写到凤姐出场,当真峰回路转,一步一景。

    刘姥姥的第一次进府,并没有见到巧姐儿本人,却见了她的屋子。且看这段描写:

    “刘姥姥此时惟点头咂嘴念佛而已。于是来至东边这间屋内,乃是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平儿站在炕沿边,打量了刘姥姥两眼,只得问个好让坐……于是让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平儿和周瑞家的对面坐在炕沿上,小丫头子斟了茶来吃茶。”

    在“大姐儿睡觉之所”一句后,甲戌双行夹批云:“记清。”是让我们记清巧姐儿住在哪间屋吗?还是要提醒我们,那刘姥姥第一次进府,就和板儿两个一起坐在了大姐儿睡觉的炕上?

    蒙府侧批则道:“不知不觉先到大姐寝室,岂非有缘?”索性点明板儿与巧姐之后着。

    其后,在刘姥姥向凤姐告贷的描写中,说她“未语先飞红的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甲戌本在此又有重要眉批:“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明言刘姥姥后文会娶巧姐为孙媳。然而姥姥一介村妇,招大姐为孙媳,哪怕是势败家亡后的巧姐儿,也仍然是高攀,又怎能说得上是“忍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