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30章 心系百姓天下

    她的确就是这个意思,但还不能太直白,以免让晁英光觉得,她这是在谴责其铺张浪费。

    于是便道:“陛下是一国之君,所用规制自然与我不同,我不过一个郡主罢了,能为祖宗祭祀、为璧国百姓祈福,已是天大的福分,又何至于这般耗费。”

    这自古以来,也没人说过此话。

    更无人提出,祭典耗费颇多,会劳民伤财。

    因为无论是在天家还是朝臣眼中,祭典都应该越盛/大越好。

    别说璧国,就她所知之燕国,也恨不得一个祭祖办得比什么宴会还花哨。

    “郡主此言差矣,祖宗祭祀乃是大事,若在此俭省,岂不是藐视先祖天恩?”晁英光眉毛一竖,那份不悦顿时摆在了脸上。

    她当然也知道,晁英光为官多载,从来都是遵循这规矩,按照先前的礼法办事。

    要他同意俭省,那简直实在与之说天书。

    但晁英光不是不懂,只是像他这样的朝臣,打从心底里觉得,祭祀要比百姓的生死重要。

    “据我所知,璧国今年的农赋已高至六成了吧?”她看着晁英光。

    晁英光眉头一皱,“那也是户部的事,同我礼部有何关系。”

    “商赋也不低,农赋还这样高,除了太祀城,外头的百姓过得如何,晁尚书又可否看见?”她面不改色,语气也没有变化。

    可听在晁英光的耳朵里,却让他有些不舒服。

    她看着晁英光眼神松动,便继续道:“晁尚书年事虽高,但依长宁看来,既然您能把祭典一事看得如此重要,证明也是个为国为民之人,应当也如长宁所想一致,会盼着璧国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对吗?”

    其实关于农赋,她还得感谢姜曹。

    那日从姜府带出来的纸上,不仅写了姜家产业如何,还提到了璧国近年之赋税收成。

    这些事本应该只有户部知晓,但谁叫人家姜曹是丞相呢。

    想要知道这些,又有何难。

    倒还让她白捡了个消息。

    晁英光这时候已经陷入沉思,连带着众人,也都鸦雀无声。

    的确,近年来,璧国虽无征战,国库却并不充盈。

    明明农商之赋这样高,那国库里的钱,都用到何处去了呢?

    晁英光眸光一闪,顿时抬眼看向她。

    她笑而不语。

    她今日说起这事,实则有两个用意。

    一则,的确是因为知晓赋税,想起掌柜的下场,想起立果,想起那些高/官厚禄之人终日消遣,可良民却要死在蛮横之徒手上。

    她为这些人不甘。

    二则嘛,是因为她还知晓,户部尚书,是姜曹的人。

    但户部尚书并不是重点,而重点在,这位户部尚书,还是眼前这位礼部尚书的死对头。

    关于这位礼部尚书,又是如何与户部尚书成了死对头,那就得从孝文太后还在世时说起了。

    那时孝文太后还在世,又是先皇的生母,自然是颇受敬重。

    孝文太后有一侄女,生得美貌,性子温和,正值待嫁之龄。

    孝文太后的侄女名曰余馥,单姓一个屈字,是屈家大房的独女。

    太后有意在朝臣之子中,为屈余馥则一夫婿。

    便看上了晁英光之子晁华清,和那时候还在户部做侍郎的戚阳平之子戚修谨。

    要知道,屈家那时候势力不小,能同屈家联姻,那可是捡了大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