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百二十三章 菜市口

    如果是在平时的话,军官说不得还会与吴克己摆摆龙门阵结个善缘,但是在来之前早就得到嘱咐的他自然知道自己的屁股该朝哪边,再说了,他最烦的就是这些酸文人,成天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成!

    \"给老子绑咯!”

    军官手一挥,底下的小兵就涌上前来将吴克己来了个五花大绑,在绑的过程中还不忘记将他的手表和钱包驾轻就熟地顺到自己的口袋里。办公室的同事本来就心里有点打怵,当见到如此场面之时除了将自己的头埋得更深以外别无他法,有些胆小的人甚至感觉自己两股之间有了那么一丝丝的凉意。

    军官环视一圈看见办公室里其它人此刻都像一只只鹌鹑一样,眼中的不屑更甚,深吸了一口千年老痰吐在了办公室的墙上,那浓浓的黄色于雪白的墙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吴克己就这样没有丝毫尊严的由士兵架上出了学校,他甚至连车都没有资格坐上去,只是简单的将绳子的一头挂在卡车的尾部像牲口一样拖行。卡车以非常慢的速度在城区内行驶着,本来就喜欢看热闹的京城百姓像是接待明星一样马路两边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吴克己很想求救,但是他只能发出呜呜的声音,因为在出办公室之时,一个小兵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了一块抹布塞进了他的嘴里。

    卡车并没有行驶多久,在一个小型的广场里就停了下来。士兵们纷纷下车进行警戒军官带着另外一名士兵将挂在车上的绳子给解开后推搡着吴克己来到了广场中央。一站到广场中央后,这个地方就被吴克已给认出来了,顿时吓得站都站不稳,因为这个地方就是闻名京城的菜市口。

    菜市口,明、清两代京都着名的法定刑场。菜市口在京城的名气可是不小,明朝时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沿街菜摊、菜店众多,所以许多人都来此买菜,并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称为“菜市街”,清代时改称“菜市口\",此名一直沿用到今日。

    使菜市口名声大振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将杀人的刑场从明朝时的西四牌楼(当时叫西市)移至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当年的刑场就设于今天的菜市口大街北侧十字路口附近,每到冬至前夕对判为\"秋后问斩\"的囚犯执行死刑。死囚在天亮前被推入囚车,经宣武门,走宣外大街到菜市口,囚犯由东往西排好,刽子手手执鬼头刀也依次排列,头被砍下来后,挂在或插在街中木桩子上示众。清咸丰末年(1861年)\"八大顾命大臣\"之一的肃顺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六君子\"都是在菜市口被杀害的。以后“菜市口逐渐成为“刑场\"的代名词。

    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夺得政权,实行首次垂帘听政时,受咸丰皇帝遗诏的八位赞襄政务大臣中的肃顺,就是在此被杀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谭嗣同、刘光第等志士同仁杀害于此。据马芷庠编写的《北平旅行指南》记载:每逢秋后朝审,在京处决犯人众多之时,由东向西排列,刽子手执刀由东向西顺序斩决。所用鬼头刀五柄、凌迟分尸刀十柄,现存于历史博物馆。旧时,犯人被押出宣武门(顺承门),过断头(魂)桥,经迷市,送往菜市口法场,就不可能有生还的希望了。犯人被杀后,尸体被人运走,血迹即被黄土垫盖上。

    当年每逢秋日,被判死刑的罪犯押解出狱,出宣武门走菜市口,有身份的坐骡马拉的站笼刑车,没有身份的则被武装押送戴枷上镣,临终过闹市。有身份使上“送行\"银子的,刽子手会叫一声:爷!我伺候你走,也是吃哪碗饭办哪桩差,您放心走好。刽子手手上的劲掌握得非常准,断头不掉头,以便于人家家人抬尸,缝上头落个整尸下葬。

    要是碰上没地位没使银子的,提刀斩首抬脚蹬尸,一句客气话都没有。

    当时的菜市口两旁铺面已不少,每逢\"出红差,街市两旁都热闹非凡。不知为什么,人们都欢喜看那极其残酷的一幕,怀着极大兴趣喜气洋洋地欣赏着别人生命的残酷终止。

    “出红差\"时先张贴布告,临到“出红差\"时临街的铺店都要在门口放一张条案,上面摆着三碗白酒,有的还放着酒壶,壶嘴朝外,示意送行。大讲究的铺店还要摆上几碗蒸菜。犯人可以不停不看,可以不吃不喝,但送人上黄泉路上不能没有酒没有菜。在谁家门口喝了酒吃了菜,谁家就积德有报。铺店前要挂红绸子贴红对子,像办喜事一样。请教过一位知情懂行的老人,答日:阎王爷有知会在账目簿上记下功德。

    那年月,菜市口名气旺,“出红差“比老北京吉祥戏院唱戏还红火。

    但是随着清朝灭亡民国建立,菜市口就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因为“新朝\"讲文明,死刑犯一般都是用子弹直接解决。不知是吴克己是运气好还是运气差,被人当做了猴没准备将他杀了给鸡看。既然是杀鸡儆猴自然是要将场面弄大一点,不然那群鸡会没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