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百一十六章:大郎修为有点低

    李绩看到大郎的眼睛突然放光,似乎一个溺水者在绝望之时,看到一根朽木棒。

    心道,科举之路不是人人都能走得通的。他忽然想起前世史料中的一个典故“破天荒”:

    “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

    科举制度其过程是逐级选拔人才,凡是考进士的人,都是由地方选送本地区成绩最好的人入京赴试。

    荆南地区派人参加京城会试,四五十年竟然没有一人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遣送的考生称为“天荒解”。

    直到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终于有个叫刘蜕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

    当时,魏国公崔弦镇守荆南一带,得知刘蜕考中进士,便写信表示祝贺,并赠他一笔“破天荒”钱。

    刘蜕不肯接受崔弦所赠之钱,在给崔弦的回信中,他写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沧海何曾断地狱,宋崖从此破天荒。”

    他收回目光,看着神采奕奕的箫瑀,急促道:“谢大人指点。晚辈一定尽力而为。”

    随把吏部密文交给二叔刘一刀,刘一刀胡乱看了一眼,又将文书往李绩的面前一送:“清扬小侄你也看看。”

    正当李绩要接手文书的时候,大郎嘴里突然发出“哼”的声音:“二弟就别看了。”

    李绩一愣神,大郎,我待你不薄吧。你心眼里瞧不起我,因为我从小失去父母,流浪街头,斗大的字不识一行。m.

    “我不看我也知道。科举取士,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注重实绩……”

    “啊!”这二郎如何这么熟悉套路。别说太学,就是乡学、私学也没有进去一天,整日里像个混街狗一样闲逛,居然知道大唐科举之要。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有什么难的,世上无难事。科举之门对谁都是敞开的,清扬老弟,你也可以试试吗?”箫大人在一旁看出李绩的难堪,忙忙安慰道。

    “箫大人,谢谢您的好意。我可不是这块料,不瞒你说,我看看手相,看看风水,赚点小钱糊口还行。”

    他看了一眼大郎,突然提高声调:“像清溪这样的高材生,走科举之路还是有希望的。回家多买纸钱去李氏祠堂烧烧。让祖宗的牌位冒冒烟。”

    箫大人忽然记起在京城传播的山神庙对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清扬绝非碌碌之才,能写出这样的绝世佳句,没有一定的儒学功底,很难写得出来。

    “李大人,科举之路是皇上选拔人才的举措,在旧朝已经试水,对于农门学子入仕途是一个最公平的竞争方式。”箫大人极力鼓动李绩,“这件事也不急,到秋季还有一段时间,你们好好商量看。”

    “要不,二郎你跟着大郎一起复习迎考。”二叔李一刀不知道如何冒出这么无厘头的话来。

    “呼!”

    二叔李一刀的话尚未落音,李绩心里腾地升起一股火气。

    “要不然,要我跟着大郎复习。我,我……”李绩差点爆粗口,他镇静一下情绪:“两位大儒邀请我去洛阳学府任教,我还说要考虑考虑。你别搞错,我是去当学府的教授,不是学子。”

    “什么?”李玉石当时就懵了,两位恩师也太草率了吧,凭什么邀请二郎去任教,我跟着你们研习将近十年了,也没能留在学府,升为主讲。

    “就凭他的一句诗?或者是《午桥亭记》的断章。”大郎的脸色一阵灰暗,“断章取义,不可取。”

    二叔李一刀差点背过气去,打死他,他就不相信这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