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百一十二章 心忌惮起意约和,互妥协天下罢兵

    已经有了撤兵约和的想法,冒顿开始在脑海里寻思着如何找台阶下了,他散了诸将,只留下几个谋主继续商讨。

    冒顿沉声问道:“金帐召赵利和臧衍前来议事,他们怎么说?”

    柯世列压着火气的回道:“回大单于,北撤时臣便按金帐令传信二王,不过他们二人倒是很有默契,尽然同时宣称抱病,不能亲身前来金帐侍候单于左右,只派人跟着使者回使,还送来了百余牛羊和数十车粮食,言称是来犒劳大军。

    蓟城和邯郸的暗探回禀,臧衍和赵利已经秘密回到了各自的都城,进攻齐国的军队也撤了回来。”

    冒顿眼露玩味,嗤笑道:“牛羊?粮食?他们倒是打的好算盘,汉匈鹬蚌相争,他们算得上是渔人?

    既然如此,本单于便如了他们的愿,我们打汉军的时他们不出力,到时候本单于要看看,汉军东出井陉的时候,他们能抵挡到何时。

    如今我们在平城跟汉廷对峙,不好轻易出手惩治他们,告诉令狐苟和匈燕边境的部族,严查出入草原的商队,断了他们的财路,让燕赵两国的地主们去找他们的主子去闹腾,不要让这两个家伙太清闲。”

    柯世列显然没想到冒顿会轻纵两国,毕竟匈奴人历来讲究有仇必报,燕赵两国其实已经算是潜在的背盟了,但他很快想通关窍,应诺而坐。

    冒顿如此选择并不是烂发好心,而是不得不做出的妥协,自己若是攻打燕赵,对内是打了自己的脸,对外则会把潜在背盟的燕赵推给汉廷,这两者显然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唯有对燕赵小惩大诫,才能让两国继续当汉廷的敌人,毕竟只要臧衍、赵利两人对中原有所求,他们就必然要和汉廷擦出火花,这是利益使然。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时效性,汉廷若是国力恢复的快,燕赵国小的天然劣势暴露,必然难撑,到时候金帐和汉廷之间必然会因此再生波澜,如今这样做,也只是将汉匈间的争斗推迟了些年月罢了。

    处理完燕赵事,便是有些头疼的平城之战收尾了,冒顿接着问道:“对汉廷本单于已决议约和,不准备进行大决战,今当如何止战?诸君可有所见?”

    伯尔班尼开口说道:“大单于,臣以为,以战求和,方能如愿。

    汉廷此次北进指挥混乱,自我大军退兵,汉军在平城的帅旗就换成了樊哙。

    从刚开始在晋阳时的陈豨,再到平城突然换帅而战的韩信,再到今日统兵御我之樊哙,汉军短时间内频繁更换统帅,这不是正常事。

    依臣看,这是汉廷内部夺权之争,在汉廷看来,前两者都不是此时统兵的最佳人选。

    汉廷新帝登基,朝堂上真正管事的是太后,及其外戚吕家做主,在吕雉眼中陈豨是旧臣,韩信却是异数,樊哙才是她真正想推出来的汉军统帅,毕竟大汉人口虽数倍于我,但平城汉军亦是举国之兵,吕太后不会轻托人手。

    我们不妨在此事上做做文章,借助汉廷的力量,除掉对我们最有威胁韩信。”

    冒顿思索道:“似乎是有些意思。”

    赵炎见机补充道:“此事或许可行,汉廷朝堂上吕家想打击刘姓并不是秘密,要是此时我们送上借口,汉廷必然会顺水推舟。

    不妨用在谈判上的承诺来打开缺口,金帐承认韩国四郡归汉,来换取韩信的脑袋。”

    柯世列也颔首道:“韩国四郡内并没有几座坚城,就算金帐许给汉廷,咱们骑兵占优,四边郡实际上依旧在金帐的威慑下。

    我想汉廷国内也乐得如此,毕竟他们也不想看见一位不受长安钳制的将军,而且这位将军还有随时控制汉军的威望。”

    冒顿想了想也觉得可以,毕竟不发一兵,能干掉对手的大将自然最好,不行也没有什么损失,反正都决定要和了。

    最终冒顿拍板道:“此事是你先提出来的,伯尔班尼,你去办吧。”

    “诺。”

    随后冒顿又吩咐赵炎,新到的九原粮优先供给前线的阿尔斯楞,以供养其跟汉军继续对峙。

    饭后,冒顿背着手开始了养生步,思绪也随着神游天外。

    匈奴大军停滞在诸闻泽大营的原因有很多,还有一个深层原因他连对赵炎都不愿意提及,这也是他最忌惮的,汉军此战着重打击了狼骑。

    从平城回到大营后,私下里冒顿让五部狼骑各自统计损失,结果吓得他心惊。

    冒顿赶忙下令封锁消息,但他又明白这只能解一时之急,毕竟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匈奴不似汉廷统御关中、关东人口众多,对金帐来说人口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坎,狼骑这次的损失需要长时间来补充,否则金帐将难以像以前般压制左右两部,进而维持国内稳定,跟一帮军头打交道,自然是拳头大的好说话。

    冒顿在战后有预见这种结果,所以在撤军途中就发密令给稽粥,要他带着左贤王本部骑兵火速赶来诸闻泽,为的就是平衡金帐对左右两部的绝对压制。

    待诸部王爷们知道狼骑大损的消息后,稽粥的骑兵也应该到了,想来辽河培育出来的骑兵,一定会让他们再吃一惊的。

    长安。

    大殿内,侍者宣读罢。

    吕雉望着诸臣问道:“匈奴来使所提,诸位有何见解?”

    “太后,平城之战我军大胜匈奴,险些擒住其单于,这是大胜,岂能顺意胡人。

    韩世子亲自去辨认过平城战场的死尸,可知匈奴狼骑损失惨重,此时约和,急的应该是匈奴人,朝廷不如压一压他们的气焰。”

    “不妥,匈奴大国也,损失数万之兵必然尚有余力,韩世子的话大人怎么不说完呢,此次平城战场上,匈奴的右部骑兵一个都没到,但谁能保证今年秋天他们不会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