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24章 大夏版工业革命

    所以这些匠人考试通过入职后,每天还要上一个时辰的文化课,学习识字,以及编汇教材。

    当然,一级考的孩子,则是文化课和实践课同时学的。文化课主要是理数化,教材是李凌薇和季清哲一起编的。

    主要是李凌薇从空间找理科教材,然后以这个时代的口吻叙述,季清哲来编写。

    一开始的时候,季清哲还跟得上李凌薇的思路,但是很快,他就跟不上了。变成了李凌薇先教他,他才知道怎么编写。

    所以这理科教材只编到小学部份,更高深的得季清哲学会了再慢慢编。

    李凌薇能感觉到,在两人合作写教材的这段时间,季清哲对她的态度由对君王的恭敬,多了一份对大师的尊敬。

    嗯,折服于本王的学识之下了吧!

    李凌薇能想像,最多十年,她就能拥有一批理论与实践皆是这个时代最强的人才。

    到那时,蒸汽机再造不出来,她干脆买块豆腐撞死算了!

    最后则是女子招生,这个还是一样,主要招女工和后勤女兵,其中医护招的最多。

    自从给各路军配了军医和医护,大家就发现,这重伤将士死亡率大大下降,以前重伤者十之八九死在伤兵营里。

    而现在,最多一、两个会亡故。这其中灵露的功劳不小,但是医护后期护理的功劳同样很大。

    所以女护士成了军中最抢手的资源,龙游军可没有‘女人上战场晦气’一说,女兵、女医护、女斥候,都是一等一的好手。

    随着龙游军越来越壮大,女护士就显得怎么都不够用。所以这次大招考,女子试放宽了条件,提高了待遇,让更多的女子能有一份谋生的工作。

    随着大规模的三招考试展开,除了严州、抚州等江南道的大州,蜀中、闽州等李凌薇没涉足,但是有龙游军的各大州,也同时展开。

    就在李凌薇思索该拿滇州怎么办之时,滇州楚家主动发告示,尊大夏长公主李凌薇为王,遵丛龙游律法。

    楚家这般乖觉,李凌薇倒不诧异,与季清哲道:“看来余飞龙在岭南练兵,滇州一直关注着呢。”

    季清哲轻笑道:“余将军本就想夺回交趾一带,只要练兵只用上火药,楚家再稍做打听,便知凭他们的军力,完全不是余将军的对手。

    早日归顺王上,才是最好的出路。”

    李凌薇点头道:“其实本王也不打算在滇州用兵,早在我还在龙游县的时候,就有派商队去茶马古道,买高原部落的战马。

    那时滇州并非打压龙游商队,龙游的货物在滇州卖的很好,可见楚家并非独霸一方。”

    季清哲眼眸一沉道:“臣打探到当时鞑子入蜀,蜀中许多士族官员匆匆南逃,不敢逃到岭南,很多逃进了滇州。

    不知这些人入滇,会不会怂恿楚家生事?”

    李凌薇思索片刻后道:“既如此,那便下令给楚家,既要遵龙游律法,那便把土地改革制、户藉制一并遵照了。

    不从者,依律诛杀!本王到要看看,那些人还能往哪跑?”

    暂时不用出兵的事,让李凌薇放松不少,政务之事有季清哲帮衬,她只需要提出改革制度,季清哲自会帮她完善。

    这让她有时间进空间探索,因为沈秋阳的变化太大,她担心再不回家一趟,沈亮会以为儿子换人了。

    就放沈秋阳一个长假,带着他自己种出来的良种,牧出来的牛、马回台州。当然,还带了李凌薇亲封的正四品司农官。

    也算是让他衣锦还乡,风光一把。这让沈秋阳喜的见牙不见眼,还把沈小红给带上同行。

    一时空间只有李凌薇一人,她能好好探索。当发现自己能用意识控制田地,成熟的庄稼自动收割,牧草切碎,田地耕犁……

    她心一喜,还真像玩农庄游戏呢,手指一点,什么活都干完了。

    沈秋阳在里面可是实打实地干活,犁田犁的手上全是老茧。

    如此一来她收良种的速度更快了,麦子、水稻、土豆、玉米、红薯、南瓜、高粱……全种上高产的口粮。

    提前为明年春播做准备。

    当龙游军来报,军中开垦的囤田太多,但龙游那边送来的菜种子不够时,李凌薇又专门种了一批蔬菜收集种子。

    其中番茄和辣椒最受欢迎,她便多种这两样,又传授做番茄酱和辣椒酱,不光军中爱吃,还能卖到各地去。

    因为季清哲给了岭南和台州各一份南洋的海航图,加上造船业的提高,龙游海师称霸南海,只要船上有女王旗,便无海盗敢靠近。

    这让海商比活跃百倍,除了官方的商船,私家商船只要交一些费用,便能跟官船同行。

    一时海商兴起,严州各大工坊收到的订单,硬是排到一年后。

    海外巨大的市场,让各州城兴起办作坊。

    因为最受海外欢迎的货物是纸、丝绸、瓷器、茶叶、白糖。

    李凌薇将制白糖的工艺教给季清哲之后,岭南几乎承包了所有海商需要的白糖。当地蔗糖作坊随处可见。

    岭南一直都是穷苦之地,现在就因为一个白糖,余飞龙再征十万大军的军费都有了。

    随之李凌薇又教季清哲晒盐法,不过季清哲准备拿盐去换大丰和鞑子的金子,所以盐的生意依旧被官方牢牢抓紧,没有让商人染指。

    其中瓷器是土烧的,并且海外人喜欢的是花花绿绿的瓷,不是汉人欣赏的淡雅之色。

    海外人可不知道,越是淡雅之色越难炼制,反而是那花花绿绿的更简单。所以瓷器一块,李凌薇完全不用费心,多开窑就对了。

    在百姓间产生问题的是茶叶和丝绸,因为这两样太受海外欢迎,而国内这几年因为战乱和天灾,让桑和茶产减。

    导致现在很多工坊缺少原材料,货一少,海商就出高价抢收,很多百姓连家中陈茶送去,都能换到高价。

    一时从官员到百姓,都被这巨大的利益迷住了眼。

    无数道折子上请,要改田为桑,改地为茶。

    每日都有官员来找季清哲和李凌薇,再三说着改革的好处,有高产不挑地的土豆,就能让大夏百姓吃饱。

    何不多种桑和茶,去海外赚更大的利益呢?有了这些利益,百姓富了,地方富了,朝廷也富了。

    文官个个好口才,说起来头头是道,李凌薇要不是知晓利害关系,还真快被说服了。

    让她没想到的是,季清哲竟然没被那白花花的银子和一堆堆金块迷住,跟她一样,坚决反对改粮田种桑茶。

    “王上,这样做可能短时间内会有巨大的利益,但长期看来,这朝廷最重要的粮,可就任由商人来拿捏了!

    商人掌控国运,是大忌!

    并且桑茶伤地,以后想改为种粮,也要养地,收成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