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十二

    第二天一上班,诸葛淞便敲门进了高淄办公室。

    “主任,我来做检讨。”这句话在诸葛淞口中就像是去买菜一样平常自然。

    “嗯,说说情况吧。”高淄泡了杯茶,昨晚他把记者近几个月的文稿全部看了一遍,发现记者的文笔确实有待提升,尤其是时政新闻,语言干瘪,用词不准确、不精练。

    “领导,我们也有苦衷啊。”诸葛淞一脸无奈解释道,“现在跟书记、县长的记者就我和鄢波,在现场一个人又要拍,还要录音,更要记,回来还要剪同期声,写稿子,相当于一条龙服务,能交差就不错了,哪有时间提升业务能力。”诸葛淞当了10年的记者,深知在领导面前抱怨可不太好,不过他就想趁着这次机会,好好向新领导诉诉苦。

    在诸葛淞看来,大家都认为跟书记、县长是个美差,其实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这是一件只图名气的事儿,长期加班,稿子经过无数审核,改无数次,稿子的风格根据不同审核人的风格进行修改,一旦出错,就会被追责、写检讨。诸葛淞现在电脑里都有好几种检讨书的版本。他几次向魏姜申请到民生报道组,但领导以缺人为由拒绝了。

    “你们的情况,我也了解,但这不是出错的理由吧。”高淄说,“你看,昨天这篇稿子这些错应该犯吗?”

    “确实不应该,这些编辑也看不出来,县政府办也没看出来。”诸葛淞想转移矛盾。

    “源头都在你哪里,不要指望别人给你纠错,出了事第一责任人还是记者。”高淄看到诸葛淞有些吊儿郎当,于是把话说得重了些。“好在县长说要让咱们加强业务培训,这次也就不追究了,你先写个书面检讨交给你们主任。出去吧,把吴慈喊过来。”高淄抿了口茶。

    “好。”

    不一会儿,吴慈拿着一本笔记本进来了。她穿着卡通T恤、白裤子,一身运动装,感觉很有活力。

    “高主任,您找我?”

    “请坐。诸葛淞那篇稿子的事儿,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作为部门主任,我也应该深刻反思,一是记者不认真,二是编辑不认真,三是日常记者业务训练不足,这个部分原因在我,没有督促他们及时‘充电’。”吴慈说得很快。

    “县长深夜叫我去,对记者写的稿子非常不满意,他甚至说是‘小学生’作文,我们都是写过稿子的,这句话对我们的警醒程度,你也明白。”

    吴慈轻哼了句,“领导,当然,写不好个人原因很大,不过我还是想向您汇报下咱们采集部的情况,我们部门加上我和两个副主任只有12个人,书记、县长分别配一名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还剩下8个人,其中两个不会摄像,必须与摄像记者配合,就算7组记者,他们要跑时政、民生,还要做深度,现在我们网站、电视都要同时做,产量是满足了,质量上不去了。”

    “那你的想法是?”

    “我没有想法,只有建议。”吴慈微笑着与高淄抠字眼,“就希望领导能多派点人手过来,还有我们的新闻稿还要自己改成网络稿,这难道不是后期编辑的事儿吗?现在记者们都比较有意见。”

    “你的意见我知晓了,至于细节问题,我们在编委会上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