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0804 棒球理论

    巴菲特最后补充这一点是所有投资者的惯性病,市场看的太重,已经偏离了自己心里的价值标准。

    当初杨明华和巴菲特在纽约见面的时候,巴菲特也向他提到这个问题。

    准确的说,每一个见过巴菲特的人,都从他的嘴里听到过这一条重要的理论。

    不是巴菲特脑子里面没有其他东西了,而是这一条投资思维最容易迷惑人,很多投资者死在了这个坑里,没有翻过身,甚至有的三番五次的往坑里跳。

    现场的所有嘉宾相互讨论了起来,感同身受。

    苏伟也点了点头,承认巴菲特的理论。

    接着巴菲特主动偏头看向了苏伟,好像在示意,你有什么要说的或者在他的理论上有什么补充的?

    众人的视野回到舞台上,随着巴菲特的眼睛一致看向苏伟。

    苏伟拿起话筒微笑着说:“巴菲特先生提到的自我价值判断是每一位投资者应该准确认识的。

    我给大家做个比喻。

    一个长期导向型的投资者就好比击球手,比赛中没有出现好球,也没有出现坏球的时候,击球手可以对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击球机会无动于衷,其中不乏别人看到很可能就会挥棒的机会。

    价投者就是比赛的学习者,不论击中与否,他们都从每一次挥棒中学习经验。

    他们不会受别人的表现影响,只关注自己的成绩如何。他们有无尽的耐心,愿意等,直到一次绝佳的击球机会出现在他们面前一个被低估了的投资机会。

    价投者不会投资那些他们没有十分把握的,或者那些风险奇大的公司。”

    听完苏伟的话,巴菲特傻了。

    苏伟把他接下来想讲的话抢先说了。

    大概意思一致,巴菲特自己给这个理论取了一个名字叫住“棒球理论”。

    理论的根据依然来自于个人的价值衡量标准。

    台下的嘉宾们,结合苏伟和巴菲特之前讲的投资思维来深层次的理解这句话。

    基本概括了一个投资者选着出手时的所有心态以及将会发生的结果。

    他们作好记录后,抬起头,颇有些惊讶的看着苏伟。

    首先,他们非常清楚苏伟的投资能力,不然也不会有“东方巴菲特”这个称呼出现。

    其次,他们决定来参加京城金融论坛的时候,脑子里的想法是,觉得苏伟是那种实战性强于理论性的投资家,所以在巴菲特面前,他的理论根据或许要弱一点。

    何况论坛这种形式的活动,本来就是讲理论的。

    但是今天听了苏伟和巴菲特之间的谈话之后。

    他们脑子里的观点完全发生了变化,谈不上谁的理论更强。

    总之两人相互之间抛出的话题,都能够无缝隙的对接上。

    其中很多专门研究投资思维理论的投资者们,无不叹服台上的两位,相比之下,更惊叹苏伟,毕竟巴菲特是专门从事投资行业的,也是投资界的神话人物。

    今天的论坛刚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个非常牛逼的投资者。

    他就是苏伟。

    不过仔细想来,好像苏伟又理应有这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