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四章——安人理国

    就在李世民决议放开手脚,不再顾虑重重,决心大干一番的时候,远在山东公干的魏征,在这个时候突然赶了回来。遂同魏征一起回来的,还有一份《大治天下,以安人理国》的奏书。

    魏征的这份奏章,可谓是甚的李世民的心,只不过这安人理过,可是百年大计,事关一国之兴旺。李世民对这件事情定夺与否,不得不多加审慎。

    就在李世民一时之间难以拿出个方略的时候,房玄龄给李世民出了一个主意。

    以房玄龄的大才,自然晓得安人理国的重要,只不过他身为朝廷的中书令,朝廷中千百双的眼睛都在盯着他的一言一行。所谓高处不胜寒,房玄龄行事不得不谨小慎微,处处小心。所以,房玄龄并没有明确表明自己是否支持魏征的安人理国疏,而是建议李世民兼听而慎取。

    房玄龄没有明确表明态度,封德彝又是抱病在家。李世民无奈之下只得采纳房玄龄的建议,广开言路,命在京四品以上的官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方略。

    且不说魏征和封德彝两方意见在朝堂上针锋相对,难分高下的时候。远离朝廷之外的东宫,李承乾身为朝廷储君,这事关朝廷生死存亡的大事,自然是躲不过去,同样也要上一份安人理国方略。

    自从立下雄心壮志,想要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远超过贞观盛事的盛事的李承乾,当然不会轻易的放过这难得的,对于国家今后的方针大略,可以畅所欲言的绝好机会。

    不过,李承乾他自己也明白,哪怕是平白多了三十多年的人生阅历,可是这三十年的光阴,最高也就仅仅做了一镇之长,而且还是一个副的。以一个副镇长的眼光,想要发表一片能够服众的治国言论,实在是让李承乾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好在李承乾对于唐朝的历史多多少少还能够记得一些,其中就包括这贞观之治是因何而来的。

    所以,在李承乾上呈的那份方略,他首先是立足于表达出了他这位皇太子,对魏征见解的认同和支持。然后再用现代的眼光和观点,阐述一些在唐朝时期,还具有比较大争议的话题。比如在恢复国力和民生一条,商人到底应该,或者说是能够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虽说在唐朝,商人的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普通平民相比,也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但在朝堂上重农抑商仍然是主流观点。

    “不事劳作、投机倒把、低买高卖、扰乱物价。”是当时那个时代,官员们对于商人普遍认同的评价。

    在古代,诸多先贤如管子、贾谊、晁错、董仲舒等都认为:“粟者,王之本事,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而孔子也曾给出过一个强国的标准:“足兵、足食、民信之。”可见农业在当时当政者心目中的地位。

    有了重农思想之后,消除农商之间贫富的两极化,政府抑制富者,救济贫者的政治主张,便有了成长的土壤和空间,久而久之重农抑商也就成为历朝历代君王所信奉的金科玉律。

    对于这种看法和主张,从商业高度发达的现代而来的李承乾,自然是不能够认同。为了能够更好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够以理服人,最终说服那些思想守旧的饱读之士。李承乾着实是下了一番功夫,便查各种典籍文献,期望从中能够找到,先贤口中说过的,有利于自己提高商人地位的只言片语。

    所谓功夫不负苦心人,在那浩瀚如海的典籍从中,还真就让李承乾找到了那么一句。虽然这一句也没有脱离重农的思想,可这并不重要,因为李承乾也同样认为,农事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强盛,所起到的坚实作用。

    李承乾所找到的这句话是出自司马迁之口,原文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以这句话为根基,从而引伸出商业活动在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富足百姓等所起到的作用,最终得出民富则国的结论来。并以此,认为朝廷应该尽量鼓励商业活动,提升商人的社会地位,取消在穿衣、建房、乘车等方面对商人有歧视性的规定,恢复商人的政治权利,允许其本人及后代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为官等等,写了洋洋洒洒万余字来。

    其实,对于李世民来说,他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期待李承乾会发表出什么真知灼见来。对于自己的这个宝贝儿子,身为父亲的李世民自认是还是比较了解的。

    可是,当他亲眼看到太子奏章后,完全被李承乾那,在一些极度保守的官员眼力,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离经叛道得言论,震惊的不知道该是高兴还是该生气了。

    不过,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看,先抛开争议很大的重视和鼓励商业活动这个观点之外,太子的奏章里虽然再没有提出什么能够让人感到眼前一亮,能够行之有效的政治方针来。但李承乾对于魏征观点的认同,说明自己所立的这个太子,就眼下这个安人理国方略这件事上,和李世民的观点完全保持了一致。

    皇帝与储君的政治主张能够取得一致,对于安人理国这种可能要持续几十年,甚至是几代君王的百年大计来说,那是弥足重要和珍贵的。

    至于说李承乾所提出来的重商的主张,因为文中引用不少先贤的观点,所以在李世民看来也不能说是不对。再加上有唐以来,商人的社会地位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官员对于商人也不再像以前那般的敌视,李世民还是认为可以进行一些尝试的。只不过这个尝试并不是在现在。

    因为隋朝的****,再加上连年的征战,使得整个大唐可以说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尽快地恢复会农业生产,解决全国老百姓以及军队的吃饭问题,才是摆在李世民面前的头等大事。

    就这样,在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朝议和讨论,当全国的官员几乎都开始加入这场辩论,各抒己见的时候,李世民最终作出决定。

    决定采纳魏征的观点,做出了天下可以大治的判断,并以此为据,制定了抚民以静的国策。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就从这个起点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