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十章——战争与和平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李承乾的观点说道:“事确是是这么一个理,不过自从三年前范兴向皇上献计以后,他在民间的名声就不太好,现如今又把绥州城给丢了,还穿着官服给胡人下跪,他的这些行为就等同于是叛逆,在这个时候太子实在不便出面救人。”

    见长孙无忌并不赞成自己的想法,李承乾一时间有些急了,他还想再劝一劝自己的舅舅。“舅舅,这范兴毕竟是我的长史出身,三年前要不是他拼死相护,我可能就要死在胡人的手里,而且范兴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现在国家有难,正是需要打击群策群力的时候,我们又怎能作出这种亲者痛而愁者快的事情来呢?”

    李承乾的这一席话,长孙无忌又岂能不知,想当年就是他向李世民举荐的范兴。范兴其人是什么秉性,有多少真才实料他自然是最为清楚。只恨苍天不公,竟将人世间所有的冤屈都按到范兴身上。

    “殿下,范兴的事情就由臣来想办法周旋吧,这个时候殿下实在是不适宜出面来趟这个浑水,不过在皇上那里,如果殿下这边对范兴的事情没有任何态度,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我看不如殿下去求安康公主,殿下素来与安康公主亲密,如果安康公主能到皇上面前求情,其一未必就不如殿下,其二皇上也会从中知晓殿下的心思,知道殿下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范兴的事情这几天着实让长孙无忌费了不少的脑筋,原本他的心里也没有一个好主意。如果今天不是被李承乾这么一刺激,或许长孙无忌还得为这件事情烦恼一段时间。现在,两件大事基本都得到解决的良策,长孙无忌和李承乾的心也算是放回了肚皮。

    朝堂廷议中,因为李承乾是当朝太子,李世民自然是第一个就问他的意见。而李承乾也因为早已拟好了腹案,按部就班的照着长孙无忌的指点,豪气干云的向李世民讨要一枚令箭,一支劲旅,他这个当朝太子要亲自挂帅去与颉利一决雌雄,为国、为民一雪前耻。

    而不出长孙无忌所料,李承乾的这个主战的态度,不得获得了满班大臣的支持,就连李世民本人,对李承乾也是极为夸赞。连称自己能有如此一个儿子,大唐能有如此一个太子而欣慰。

    当然,朝堂上的诸为大臣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被耻辱和仇恨蒙蔽了双眼,就连李承乾都能看明白的激将法,自然也会有不少人同样能够看得穿。只不过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条件下,在当朝太子以及绝大部分大臣,甚至就连皇上本人都放出口坊要血战雪耻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胆量来触犯众怒的。

    唯一有这个胆量,又具备这个眼光的人,就是因为李承乾当了太子,便一直闷闷不乐,郁郁不得志的蜀王李恪。

    在他看来,今天是一个机会,一次绝好的展露自己才干的机会。只要能够抓住这次机会在父皇面前好好的表现一番,将来未必就没有机会,想父皇当初不也仅仅只是一个秦王吗?

    打定主意后,李恪完全打乱进宫前早已岑文本商议好的对策,出列反驳道:“父皇,儿臣不占成此时此刻与颉利进行决战,自从三年前父皇采纳魏大人的安人理国策,推行抚民以静的国策以来,我大唐的国力和民生已开始呈现出好转迹象,想必在不久的将来我大唐的国力就可完全恢复,儿臣认为到了那个时候在与颉利一决雌雄,方能稳操胜券,而现今如若贸然与颉利一战,实属胜算不大。”

    实际上,李恪原本与岑文本之间商议的,也是要力主一战。因为在他看来,自己那个懦弱如鸡的哥哥,必定会出来劝阻父皇不要出兵的。

    不过李承乾今天的表现,着实出乎李恪的预期,而他本人又实在是不愿意,跟在那个他看不起的哥哥后面附和。所以,李恪急中生智,临时改变了既定策略。而在他看来,李世民最终也必然、也只能采纳他的这个见解。如此一来,便可以提高他在朝中的威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