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 194 章 194:利与情

    圣人问,“诸卿以为呢?”

    中书令裴昶回道:“臣以为,各国海上通贸,瘟疫是一方遭难,八方遭殃,能救自然要救。”

    话一顿,“却不可白救。民间讲,升米恩,斗米仇;又所谓,白给的不香。此前我大唐通告各国及诸藩提防天竺传入瘟疫已是仁义。咱们大唐要讲仁义,有文明帝国的风范,但也不能仁义过头,超过了限度,就是对本国百姓的不仁义;对被救援的国家也不一定是好事,滋长了依赖、伸手之风,所谓‘□□健,君子自强’——人贵自助嘛。

    “这霍乱方子只是一张纸,但其中的药材大部分只有咱们大唐才有。方子可以给,药材却不能白给,至少,也得收一半的价。不然,以后但凡有了危难,当咱们大唐是可以化缘的施主?”m.

    “噗!”中书左卿和尚书左仆射都忍俊不禁,面上却都露出赞同之色。

    侍中崔希真捋着他的花白胡须道:“裴中书所言甚是。瘟疫是人族共敌,咱们大唐自然要救。但人的天性,就是好逸恶劳。以前新罗、扶桑、伊努、流鬼四个藩属国发生地震、灾荒,咱们大唐都有救济,但均有个限度,超过限度就不能是无偿的。若不然,让这些藩属生出凡遇天灾就坐等大唐救济的习惯,便易滋长好逸恶劳的惰性,民风也就坏了。”

    尚书令魏重润和门下左卿邵崇廉也都微微颔首。

    在对待藩属国的态度上,不论世家宰执,还是寒门宰执,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这些藩属国,大唐是不屑于收归于己的,疆域狭小,又没多少资源,开放通商口岸、占据一两个军事要点建立军港已经足够,若是收归为疆土负担就大了:改革政治,收拢军事,推广农技,促进工商,推进教育,加强教化……整个一大包袱,吃力不讨好。

    如果是琉球岛那样的,处于大唐东海腹心,与福建道仅隔一道海峡,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岛上资源丰富,土地也十分肥沃,那就有谋划成为疆土的价值,所以琉球国成了大唐的琉州。

    而新罗、扶桑、伊努、流鬼这些“不具备疆土价值”的藩属,大唐乐意接收他们的遣唐使,也乐意接收他们的国王、贵族或酋长子弟进入大唐官学,进行教育文化的“交流”,每逢天灾大唐也会伸手适当的援助,获取藩属国的感激和民心,不会趁其危难谋其国,因为没这个价值。

    但是,大唐的援助不是完全无偿的,必定要藩属国付出一定的代价。有付出,才知道援助的珍贵,否则,恩情越多就越贱,没准养出白眼狼来。

    裴、崔二相之言,太子一点就透,他苍白的脸庞上双眼黑亮有神,向两位宰相一颔首道:“中书、侍中之言,道出施恩的至理。白给的,不珍惜。次次都白给,便认为应当了。对教化藩属反而起了不良作用。”

    至于不是藩属的其他国家,大唐对他们的责任就更次一等了,不能白白拿大唐的钱物去救济他们,私底下的交易还是要有的。

    他对圣人道:“综合宰相的意见,臣以为,对属国,治霍乱的药材可仅收成本价;对非属国,睦邻友好的,可在成本之上加收一至两成;若是大食、欧罗顿、乌古斯,在市售价上减一成就是仁义了。”

    太子声音温和,目光淡淡,对大食、欧罗顿、乌古斯这些与大唐屡有战事和摩擦的“恶邻”,出手救他们的百姓已经是仁义了,无偿救援那就是讲“兼爱”讲到豺狼身上去了。

    “太子殿下所言甚当。”尚书左仆射张夷直当先附和。

    其他宰执也都赞附。

    崔希真捋了捋胡须,心里是很得意的。

    和这位太子女婿相处越久,便知这位殿下是真的虚怀若谷,听得进意见,而不是以纳言收揽人心;虽然崇尚儒家,言必讲“仁德礼义”,却不是没有原则的讲仁,不似一些读儒经把脑子读呆了的儒生,那才叫人头痛。

    魏重润抚着颌下美髯,缓缓说道:“这方子制成药丸的效果不知如何?上回庭州鼠疫后,太医署按鼠疫方子治成的药丸效果就不错,能达到现煎药的五六成之效。”

    殿中宰执们都笑起来。

    药丸的吸收当然不及现煎的汤剂,而且是通方,即根据同一病症的普遍用药量而制,不可能如大夫看诊般,针对个体差异用药,疗效自然远不及现煎汤药,需要连续数日服用。但炮制得好,也能有五到七成功效。最主要是携带、服用方便,与汤剂相比更能成为常备药。

    之前太医署按道门治鼠疫的方子制成了祛鼠疫药丸,高价销给了欧罗顿帝国,换回了三十万两黄金和四十万两白银。

    对于这个“高价换药”,大唐君臣是一点没有愧疚的——庭州鼠疫是怎么回事,双方心知肚明,欧罗顿人想祸水南引,自己不好过也不让别人好处,不给它一点教训,当大唐是任人欺负的软羊?

    裴昶捋须半眯着眼呵呵道:“治霍乱的药材和后期制成的药丸若往天竺销,不仅不能降价,还要提高三成价,销给婆罗门和刹帝利——天竺是霍乱传疫的罪魁祸首,不重重惩罚他们就是仁慈了。至于平民,可以由佛门去布施、道门去解厄嘛。”

    最后一句让宰执们都笑了,俱心领神会的向裴昶递个眼色:好主意!

    大唐的药丸在诸藩属国和许多国家都是销得极好的,包括南洋国家和北边的燕周帝国、乌古斯汗国。

    唯独在天竺、大食、欧罗顿,都有自己的教医,对唐药当然排斥。

    天竺诸国和欧罗顿帝国还算好,虽然婆罗门教和神圣教廷为了维护婆罗门神油和圣水治病的神圣,明面上斥责唐药是“邪药”,禁止使用唐药,但私下里那些富有的婆罗门僧侣和教堂教士个个都在用唐药,知道“神油”“圣水”真相的贵族们更不必说,虽然真正的法药剂的确有效,但价钱死贵死贵的,一般的贵族哪买得起?所以大唐的“走私药”还是很红火的;

    但在大食帝国,唐药就卖不开了,大食教的狂信徒比较多,不仅自己不用唐药,发现偷偷有用唐药的,还会告发或直接动手。

    但不论信仰如何虔诚,身份如何高贵,在瘟疫面前,性命都是一样的贱,疾病不会“垂怜”神职人员和贵族。霍乱药丸可以治疫,也能抑制霍乱的传染,那些贵族无论是已经染疫的还是没有染疫的,总有恐惧死亡的人。殿上的君臣就不信大食人都是直面死亡的勇士。

    让佛门道门在天竺布施药丸就更是一绝了。

    如今佛门已占据蓝毗尼的“圣地”,正图谋进入天竺大陆和婆罗门教争信徒,道门也在寻找更多的契机在天竺扩大影响力,在面临瘟疫威胁生命的恐惧下,佛门以布施解疫药的“普度众生”形象、道门以解厄除难的慈悲神仙形象出现,第三、第四种姓的天竺人能不感恩戴德?——殿上的君臣可不信,婆罗门和刹帝利会舍得将高价买来的治疫药用在地位卑贱的吠舍和首陀罗身上。

    圣人也嘿嘿笑起来,指着裴昶道:“你这个老阴奸。”一拍大腿,“就这么办。”

    魏重润又缓悠悠的补充一句,“要定下一个行价才好,省得有奸商以低于朝上议价外销天竺、大食牟利,扰乱了国策的施行。”

    太子微微笑了笑,知道尚书令这话是针对殿上的几位世家宰执而言。

    药行利润很高,南北闻名的几大药堂都是甲姓世家开的。大唐已经不是东晋时代,士族耻于言利,如今为了高利行当,世家能打得头破血流,暗刀子争着捅。贩卖治疫药这么个稳赚不赔的高利买卖,世家焉有不做的?

    但朝堂的策略却不能让牟利给坏了。

    太子一向温和的目光锐利起来,扫过众臣道:“尚书令所言极是。”他目光望向丹墀,向圣人奏议道,“臣以为,可由惠民药局定出官价,诸药铺均按此价定出海关税。”

    惠民药局是大唐官方药局,由太医署主管,负责炮制药材药丸供应太医署以及对外官售,每个州都至少开有一家惠民药局,以平价向百姓治病、售药,并负有监督民间药铺定价和平准药价的职能,而且在海外也开设大唐惠民药局,行医售药——在这些药局中隐有靖安司的人员,就是秘而不宣的事了。

    太子这一建议,便是让私营药堂不敢低于惠民药局的定价向天竺、大食、欧罗顿、乌古斯外销治疫药,否则市舶司按高价收税,而药堂以低价外售,即使不亏,赚取的利润也减少了。

    当然私营药堂还是有空子可钻,只要比官价低出几文钱,损失的利润也不会很大。

    于是太子又补充,“请太医署授予靖安司海外执法的权力——若有低于行价贩卖者,一经靖安司发现,立即吊销贩卖外销药的凭照。”

    太子的声音温润如玉,却是摆出了靖安司这个大利器,四位世家宰执眉角都抽了一下。

    魏重润和邵崇廉对了个眼神,心中都暗笑,便觉得文憎武嫌的靖安司有时也是可爱的。

    两人正想附议,却又被张夷直抢了先,高声赞道:“太子殿下英明,臣附议。”

    魏邵二人都暗嗤“马屁精”,虽然这位尚书左仆射历来是太子的拥护者,但表现得这么殷勤,难免让人觉得牙酸。两人心中不耻,神色却不露分毫,均道:“臣附议。”

    裴昶皮笑肉不笑的乜了张夷直一眼,心里哼一声,与崔希真、中书左卿杜策一起拱手道:“臣附议。”这三位世家宰执心里都阴森森的想着,几大世家碰头协商分这块饼时,一定要踩吴郡张氏一脚——做出个“尽心拥戴太子殿下”的样子,忒腻歪人,就他是忠臣,嗤!

    ……

    朝议出来,中书令和门下侍中走在一块儿,慢悠悠的往政事堂行去,渐渐落在最后面,与其他人拉开了距离。

    裴昶双手背在后面,望着前面几人的背影,说道:“这次,还是和庭州一样?”

    他说的是兰陵萧氏。

    按大唐的规矩,凡是掌兵权的武将——从三品以上——其五服以内的同族,若是甲姓出身,则还包括甲姓直系三代在内,都不得授任宰执和台谏官,以及枢密阁、兵部、军器监官员,兰陵萧氏世袭河西大都督自然包括在内,除此之外,兰陵萧氏还不得授任部寺监的长贰官,很多殿议的秘事自然就落后居于朝廷中枢的其他世家。

    众世家忌惮萧氏第一世家的实力,都不想任其扩张,暗地里时常联手打压,像这种“协商划饼分利益”的事,能撇开萧氏就尽量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