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 325 章 325:有情无心

    湖畔清风怡人,隐送花草芳香。天空很蓝,像湛蓝的天竺蓝宝石;湖水很清,像澄碧的帝王种翡翠;游鱼很可爱,像被山川赋予了灵气;阳光下栈桥跃动的光斑也流离着岁月的风情。

    萧琰眼眸澄澈如水,倒映着这方天地,心如湖底脉脉流水,静静流荡着奇妙的感情,天地万物都因为这种情感变得更加美丽生动,就像晋阶后睁开眼睛看世界,是那样的缤纷多彩,而此时又多了一种怦然的跳动,就好像夜昙花的绽放,层层瓣瓣,极致芳华,怦然刹那就是永恒。

    她眸光漾动,又微笑落笔,笔意随着心情飞扬,书出了静美流逸,又有一种妩媚多姿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几乎达到了“臻近至美”的境界……咦?她忽然顿笔,神情惊讶。

    书道讲究神韵,神韵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书家的“情”“气”,气乃气质气韵,情乃书家当时的情怀,情绪流荡于笔锋之中,产生的神韵,变化丰富,有如心绪,遂成“神品”。她此时信中所书当然还不到神品境界,但无疑将她的书法拔高了一筹,然她的“气”未变,当是因“情”不同而成。

    萧琰便想到了修行,修道者的心性必须坚韧冷静,不能被情绪所牵,但,情绪也是一种力量,或者说是一种能量,一种不来自天地、非外物的能量,是人自身的能量,蕴于人心,发乎人心。

    萧琰曾经在天策书院和剑阁浏览过一些功法书籍,其中武道有七情拳道,剑道也有七情剑道,都不属于极情道,却是修炼情绪之力,将之融于拳势剑势中。这种情绪之力的修炼,她也应可借鉴,而且眼下,势必要修行了。

    如果修行有成,她能自如的掌控情绪之力,也就解决了如何沉入色.欲天又出离色.欲天的问题,心境突破色.欲天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萧琰念及此心中一振,又蘸墨落笔,在情书中也写下了自己对修行的思考。沈清猗会是她的道侣,那就是修行上最亲密的伙伴,遇到问题当然要一起面对。虽然修行是一个人的事,但她的修行已经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和沈清猗携手并进,一起走过最长远的路。

    星河浩瀚也不会是我们的尽头。

    萧琰眼里的光芒冷静又明亮。

    ……

    七月,神农域仍是夏季。

    群山都是浓绿,苍翠油亮,层层叠叠,生命在叶管中奔流,绿得酣畅,绿得淋漓;草坡上密密丛丛,数不清的野花美丽又自由的开放,迎风招展出灿烂明媚;绚丽的阳光透射入湖底,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折出迷离的光线,兴奋的游鱼热情的追逐;林地里落满了成熟芳香的樱桃,红红的如宝石,一群群雀鸟吱吱而跳,迎来甜美的盛宴;一树树白兰一串串丁香,白白紫紫香风逐十里,无数蜂蝶飞舞,跳出了花间的狂欢……

    这就是神农域的夏日。

    盛大、浓情、热烈。

    萧琰站在树巅上想着沈清猗的话。

    “大道育万物又蕴于万物之中,情亦是万物之一。大道无形无质,情亦如是。短浅者悦于声色外相,未可曰情;两情相悦,发乎心者,也未必抵得世情变故和人心变易,正如修道者道中陨折,未可言及得道。情道如青山,蓊蓊郁郁生机永存,如大地沉厚可载一切磨折,如山石坚定不移,如江河恒流不断,此可与天地比。天地有大美不言,万物有情无觉。正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不可听,不可见。唯有共鸣,方可知其美,方可体其情。”

    萧琰反复的想,懂了又觉得没懂,天地之情如何与人之情爱共鸣呢?她没想明白。恰好这时,吕道君回来了。

    一句话点明了她的问题——汝情动,却未入骨。

    萧琰如遭棒喝,顿时恍然。

    是啊,她情未深。

    以她的至静道心,情未入骨,未得至情,有至静无至情,又怎会沉沦于情?

    若她与沈清猗相处,两人相爱,感情自会深刻;但她心处色.欲天中,不敢与沈清猗相处,否则情燃如火,一炽就如火海,心不由主,立即会被窥伺在侧的色.欲天扯入情海不得神智清明。

    沈清猗顾及她感情,不会说她情不深,于是以天地大美万物之情来说人之情。

    吕道君却不会顾及她,直接指出:天地的有情无心,即情融于道中;万物的有情无觉,即是你寻求的道情共融的借鉴。

    ……

    萧琰出了道门群山。

    她走进原始森林,在重重叠叠的枝桠中,在根枝的错杂中,寻求巨树的脉搏和呼吸,百年千年万年的时光,在这里浓缩,只道是寻常,因为目标始终简单如一:不被风雨摧折,不因岁月枯朽。这种情绪简单又浓烈,是悠久岁月里唯一的深刻,压过了风雨,挺过了轮回,最终成为平静的呼吸。它们喜悦于生存,恐惧于枯亡,又因为“生存”的唯一欲望而平静。

    她走出森林走出河流,沿着草坡而上,繁花丈高,密密层层,如霞如锦铺展开去,争奇斗艳竞相美丽,不为短暂花期而愁绪,只为这一刻的美丽而喜悦。它们因绽放而喜悦,因无心而无悲。

    她走出高山峡谷,走进平野草原,天地孕育了它们各自的形态,或壮丽峻奇,或清新秀美,或瑰姿奇幻,却都有着同样一种气息:悠长的平静。人间的悲欢离合记录在山川草木的岁月中,可能也曾牵动了它们的情绪,但这些又与它们何干呢?它们不懂,也不需要懂,这是万物的有情无觉。

    于是,萧琰悟了?不,并没有,悟道哪有这么简单呢。

    她懂得天地的“有情无心”,也懂得万物的“有情无觉”,但懂的只是道理,却不是感悟,正如她知道云蒸霞蔚的道理,但跟自己掌握道理形成云蒸霞蔚是两回事,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差距。

    横亘的壁障在于,她的“有情有心”无法去体悟天地的“有情无心”。一个有心,一个无心,纵然懂得天地万物的“有情”,也不可能感应共鸣,因为不在同一个界面。

    ……

    萧琰随手捡起一截枯枝,在岩石上刻画了一个繁复的多维坐标系图,以常人的肉眼很难看清,确切的说,多看几眼就会头晕目眩。

    沈清猗是修道者中的学者,思维不同于一般的修者,在信中写道:道境可视为不同的维度,一个维度中有无数的道境,每个均由坐标系构成,无数点线汇合的原点就是道境的核心。意识在维度中穿行,如果确定原点,就可贯通原点构建的坐标系,即领悟这个道境。

    设若,“有情无心”是一个七维道境,萧琰心想,而她目前的道境层次还不到七维……

    当然这不意味着她不能领悟七维道境,因为意识是无限的,这是来自人族的种族天赋。但是跨越维度并不容易,因为意识层次受限于感知和想象力,要想进入更高的意识层次,这需要机缘,也就是“顿悟”,然而这种状态可遇不可求;即使她的悟性高,也不能期求遇上,她也从来不寄望于这种有幸。

    如同她的求道之路,向来是踏实的,一步一步,那就拆解“降维”,一层一层向上……

    拆解成两个六维道境,一个是“有情”道境,一个是“无心”道境。

    她的意识层次先感悟“有情”、“无心”两个道境;再踏此而上,感悟“有情无心”道境,这就有了基础,意识层次也有了跃维的可能。

    如此思考,步骤就清楚了。

    而她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在元神中构建思维体系。

    这是沈清猗提出的理论,之前在元合庭她与萧琰论道时,就曾阐述过她的悟道理论,她说:修道如学海,学习百科知识要成为自己的,就要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修道的过程就是构建自己的道境体系,最终生长成为大道之树,三千大道就是三千道树,也就是三千大道体系。三千大道体系必然有超过三千的证道体系,因为同一个大道体系有无数的证道方式,就如同无数的枝桠都通向道树的主干,所谓的道统法统事实上就是不同的证道枝桠,也就是不同的证道体系。

    不同的证道体系,必然有不同的证道思维,沈清猗说,撇开道心不论,各个道统的差异其实就是两种思维,一种是悟理悟道,一种是算理算规则。道门法道、武道、剑道、佛道都是前一种;阵符器丹等术道是后一种;也有将悟玄和算法结合的,如大衍术、占卜术这类预言类道统,但也是以其中一种思维为主体,另一种为辅,关键问题是,悟和算的结合是零散的,并没有构成一个思维体系。

    沈清猗说:知识上的“海纳百川”其实就是接纳融合不同的体系构建出新的体系,思维上也应该如此,最有成效的悟道应该是构建一个综合感悟和算法的思维体系。